四川的强震及其分布
四川是一个多强震省份。上世纪1970年代初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地震部门后的几十年里,关于各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排序有一种说法,四川位列台湾、新疆、西藏、云南之后,排名第五。虽然已经查不清楚这种说法的确切出处与依据,但查阅各省历史地震目录统计可推测,当时可能是以7级以上地震次数为主,兼顾8级地震的次数排序。进入21世纪的21年里,四川发生了1次8级(汶川8.0级地震)和2次7级地震(芦山7.0级和九寨沟7.0级地震),若按7级或8级以上地震数排序,都是四川与新疆并列第一。若按地震灾害严重程度排序,四川绝对第一。
根据四川省地震目录,从公元前26年至2021年底,四川省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09次(含汶川地震的余震),其中6.0-6.9级60次,7.0-7.9级21次,8.0-8.9级1次。
图1 以地形与活动断裂带为底图的四川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公元前26年—2021年)
四川地震活动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西强东弱,与四川地形西高东低大体一致。从以地形和活断层为底图四川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图1)可看到,四川的所有7级以上与大多数6级、5级地震发生在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东部)及其边缘的活动断裂带上。为什么这里的强震分布会与地形分布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强震活动都是构造运动的产物。由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地面上逐步隆起形成耸立着世界最高峰的青藏高原,地下地壳厚度也同步逐渐加大成为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高原的边缘其实也与地壳厚度的梯度带大体一致。当青藏高原的隆起足够高之后,就有一些地块在重力作用下向两侧滑移。与四川关系密切的是向南东方向滑移的巴颜喀拉块体与川滇块体。正是这些块体的相互运动,在它们的边界断裂带发生了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形成若干地震带。
图2 四川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公元前26年—2021年)
为更清楚地展示地震带与活动断裂带,图2的四川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不再显示地形。
松潘、龙门山地震带 沿着巴颜喀拉块体东南边界活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北侧的岷江断裂、虎牙断裂、树正断裂等)中强以上地震密集分布的带状区域被称为松潘、龙门山地震带。从1169年至2021年该带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7次(含汶川地震的余震),其中6.0-6.9级18次,7.0-7.9级6次,8级1次。
鲜水河地震带 沿着川滇块体与巴颜喀拉块体交界的鲜水河断裂带中强以上地震密集分布的带状区域被称为鲜水河地震带。从1700年到2021年,该带共有53次5级以上地震记载,其中,6.0-6.9级14次;7.0-7.9级8次。
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 沿着川滇块体东边界活动断裂带: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中强以上地震分布的带状区域被称为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从624年到2021年6月,共有5级以上地震记载14次,其中6.0-6.9级6次,7.0-7.9级3次。
上述三条地震带共发生18次7级以上地震,占全省7级以上地震总数的81.8%,是四川最主要的三条地震带。上述三条地震带呈“丫”字形,构成四川地震分布的骨架。
名山-马边-永善地震带 沿着名山、峨边、马边到云南永善有一条中强以上地震集中分布的带状区域,被称为名山-马边-永善地震带。这里没有大型活动断裂带,但有9条规模不等的断裂在这个总体走向北25—30°西,宽25—30Km的区域里分布,有人把它们称为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该带共有5级以上地震记载50次,其中6.0-6.9级6次,7.0-7.9级2次。
金沙江地震带 人们常常把巨大的有强震发生的金沙江断裂带称为金沙江地震带。金沙江断裂带北起四川白玉附近,经巴塘、德荣,进入云南直到剑川以南与红河断裂相交,全长约700 km,在四川境内中强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巴塘附近,先后发生过1722年≥6.0级,1870年7.3级,1923年6.5级;1989年6.7震群以及若干5级地震。
另外,上述块体内的理塘、盐源-木里、小金等地也有零星强震或一些中强震,但不具带状分布特征。四川盆地内,主要是盆地西部的丘陵地区也有一些中强震。汶川地震后,川南先后发生不少中强震,很引人注目。
供稿人:白头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