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甘孜地震台简介

发布时间: 2018-12-18 16:23:00 来源:减灾救助研究所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甘孜地震台是国家I类基本台站, 建于1970年,1973年迁至现址,为综合性台站,有形变、测震、地下流体、地电、GPS10种观测手段;迄今已有46年的历史。甘孜地震台负责监控川西北的炉霍、甘孜、新龙、德格、白玉、石渠、色达七个县共7.6万平方千米范围及邻区的震情形势,是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唯一的有人值守专业地震台站,目前为科级单位,在职人员7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3人,中专1人,台站看护人员1名。

  一、台站概况

  (一)地理位置

  甘孜地震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城郊区东南方向斯俄乡境内的布绒郎山下,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海拔3360米。台站距甘孜县县城4.5公里。台站简称GAZ,代码51012

  (二)地质条件

  台站地处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与甘孜-玉树断裂之间的岩桥区内;南距甘孜-玉树断裂约2.5km。该地区气候主要受西北寒流影响,属于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年降雨量少,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年无霜期只有3个多月,冬季气候寒冷,最低气温在-20℃以下。台站西面地势开阔,呈南北走向,阶地发育,浅丘草坝连绵;卓达拉山下,雅砻江由北向南流过。

  (三)观测场地情况

      甘孜地电观测场位于康藏“歹”字型构造带拐弯部位,北西是甘孜至理塘河构造带,再往西是雅垄江旋卷构造和赠科―乡城反“S”形构造带;鲜水河断裂带,北西自甘孜县东谷区的附近,向东南经炉霍、道孚至康定磨西附近,全长350km左右,断裂带较平直,断面陡立,主要倾向北东,倾角为75º左右,具有线性断裂的典型特征;此外,在地电房背后50米处,还在一些呈北东向的小断层组。地电布极区处于斯俄盆地边缘,地势平坦,开阔,坡降不大,同一测向的二个供电极、测量极的地形高差约为6米左右,无任何沟、坎地形以及影响电流场边界条件的角域地形;观测场设在第四系含碎石的粘土、亚粘土的高阶地上的冲积物无盐碱旱地农田上,其厚度约为1540米,下伏岩石主要为细粒石英砂岩,岩性破碎,裂隙发育,裂面上有水锈及方解薄膜,其间夹有不到一米厚的炭质板岩,70米以下的岩石较完整;地下水丰富,埋深79米可见水的流向由北西经过测区转向南东,属于低阻层地段。1980830日做了N60ºW电测深曲线调查绘制工作、1981512日做了N30ºE电测深曲线调查绘制工作,测得的曲线属K型,具有一定的各向异性;第一电性层的电阻率为130200欧米,相当于本区内约15米的覆盖层,即含碎石粘土、亚粘土层;第二电性层的电阻率为350450欧米,相当于三迭系(上统)石英砂岩;第三电性层的电阻率较低,约为30欧米,相当于三迭系中统有砂、板岩。

  地下流体观测泉点位于甘孜县城西河坝村,距甘孜县城1公里,距甘孜地震台3.5公里。该泉点属基岩裂隙承压上升泉,基岩成份主要是石英砂板岩。观测室设在地震台院内。

  测震山洞在布绒朗山坡半山腰处,摆房进深11米,摆墩基岩为上三叠纪砂板岩,岩石经强烈风化呈松散破碎状。山洞用花岗岩条石拱砌而成,摆房顶部覆盖1020米,坡度大于30米,植被差。摆房西面334米处为川藏北线主干公路,汽车、大风干扰明显。

  形变钻孔位于布绒朗山脚下,地震台院内,深度65米。地层岩性由第四系覆盖层和三叠系炭质板岩及薄层变质砂岩组成,覆盖层岩性为碎石土;基岩由炭质板岩与薄层变质砂岩组成,呈互层状,岩层上部为卵石层,下部为三叠系炭质板岩夹薄层变质砂岩,由于甘孜县地震频繁,变质砂岩层较薄,三叠系炭质板岩的岩层硬度、抗剪强度都极低,故长期、频繁地经地震波的挤压后,岩石节理裂隙及其发育。

  二、观测手段

  19703月开始租用斯俄乡小学建台并进行地电、地磁观测;19732月开始测震观测;同年6月开始修建生活及观测用房19735月迁址至现址;19743月开始水氡观测;1988年撤消地磁观测;2006年,进行了台站信息节点的建设,实现地震前兆信息的远程传输;同年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行测震2台套(CMG宽频数字地震仪、Etna型强震仪)观测,地电观测2台套(ZD8数字电阻率仪、ZD9A数字电场仪)观测;2007年开始形变观测;钻孔形变观测2台套(CZB-1数字钻孔倾斜仪、TJ-2型体应变仪),并投入观测;2009年撤销D73模拟测震观测。撤销DD-2B模拟地电观测。

  目前有形变、测震、地下流体、地电、GPS、重力、气温三要素等10种观测手段。其中,GPS、重力、GNSS、强震属于看护。

 

台站掠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