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地震局有什么用?

发布时间: 2018-08-14 14:12:00 来源:宣教中心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每当发生破坏性地震后,人们常常会问:地震发生前,为什么地震局又没有预报?地震局不能预报地震,还有什么用?之所以会产生这类疑问,说明地震局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大家对地震局的作用了解不多,或者简单化,认为地震局就是“地震预报局”,只负责地震预报。那么,地震局到底有什么用呢?

四川地震断裂和地震活动分布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统计图

 

  事实上,这些年来地震局一直紧紧围绕减小地震灾害风险、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力争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全幸福。

    首先,为实现具有减灾实效的预测预报不懈钻研。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地震灾害具有瞬间爆发性、破坏巨大性、影响广泛性,如果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告知大家撤离危险区域,做好应急准备,就可以极大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然而,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震巨灾的小概率性和地震发生的复杂多样性,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地震预报研究,但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搞地震预报研究呢?正如前面所讲,如果实现成功的预测预报就有着极其重大的减灾意义,同时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观测和研究,能够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预报,而且减灾效果明显,如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等预报。所以,地震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难而上,对地震预报“不放弃”、“不抛弃”,就是争取早日实现从经验性预报向科学性预报转变,造福人类社会,广大地震科研人员为此默默无闻、坚守奉献,形成“长中短临”的渐进式预报思路,对某些破坏性地震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因此,不要简单地把“地震局不报地震”的“黑锅”扣在地震局头上,其实他们一直在努力,一代一代在努力,他们同样渴望地震预报能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地震中被错裂的大树

 

 

青川东河地震遗址

 

海城地震预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报

 

地震专家进行分析会商

 

  每当发生破坏性地震后,人们常常会问:地震发生前,为什么地震局又没有预报?地震局不能预报地震,还有什么用?之所以会产生这类疑问,说明地震局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大家对地震局的作用了解不多,或者简单化,认为地震局就是“地震预报局”,只负责地震预报。那么,地震局到底有什么用呢?

  其次,协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在地震预报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提高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由于经济实力限制,我们不可能无节制地把建筑物修得十分结实,那只会增加建筑成本,制约其他建设工程开展。为此,地震局坚持“地下清楚、地上结实”的工作思路,协同住建、交通、水利、国土等部门致力于提高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通过长期、深入的科研工作,编制出台5代地震区划图,为社会提供各区域的抗震设防参数,就是争取使各类建设工程既“经济”又安全。仅四川地震部门就完成2300多项大坝、桥隧、机场、博物院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重要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这些工程在历次地震中都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此外,地震灾害表明,假如建筑物就建在地震活动断层上,地震来临时遭到的毁坏可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必须探查清楚哪里是活动断层,然后合理避让。四川就组织完成了14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这些工作除保证建筑物安全以外,还有助于城镇建设规划、国土综合利用,以及产业调整布局。当前,四川还启动实施了全省活动断层普查项目,将对全省地震活动断层特别是重点区域进行一次全方位的“透析”。

 

活动断层穿过白鹿中学操场

 

成灌高铁

 

地震科技人员开挖探槽进行芦山地震断裂研究

 

地震科技人员进行浅层地震勘探

 

  第三,帮助社会民众提高心理“抗震”能力。人们对于地震灾害往往是谈“震”色变,然而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地震的“阴影”之下,必须实现与地震和谐共处,这就要科学认识地震,认识到地震灾害的有限性,才能走出地震的阴霾。对于大家来讲,要清楚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科学水平怎样、如何抵御地震灾害、地震来了怎么办、如何自救互救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提高了地震科学的认识水平、知晓了抗御地震灾害的方法、掌握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技能,我们才能树立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生活得更加阳光、幸福。长期以来,地震局坚持不懈地通过多样形式开展地震科普工作,民众防震减灾意识逐步提升,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同时,限于目前的地震科学水平和民众的认知能力,地震谣言、谣传仍有“市场”,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造成民众心理恐慌,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地震局也会适时进行处置,但民众切不可被“妖魔鬼怪”所蛊惑,要充分相信专业部门、权威部门的意见。

 

地震科普讲座

 

防震减灾科普街头宣传活动

 

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四川赛区比赛

 

地震专家接受媒体采访

 

  第四,不断提升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水平。要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除了提高抗震设防能力以外,高效、有序的应急处置也很关键。如何才能实现“高效、有序”呢?首先,要指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乃至家庭做好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地震应急的职责、任务、程序,不要震后茫然失措,脑子一片空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其次,要适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使各方面的衔接配合成为“自然”反应,这就需要通过平时的演练来熟悉和检验;还有,就是专业救援队伍的组织和培训,只有掌握科学的地震救援方法,抢险救援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当然这也包括社会志愿者和普通民众。此外,城镇的应急避险功能建设、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的系统建设等工作,都关系到地震应急救援水平的提升。这些工作都需要地震局的广泛参与并发挥专业的技术指导作用。

 

2018年四川省级防震减灾综合演练

 

学校应急避险演练

 

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第五,及时提供抗震救灾所需的科学信息。地震发生后,地震发生在哪里、地震破坏有多大、影响范围有多宽、哪些是地震救援重点地区、还有没有更大地震等信息,是各级政府和社会民众急切需要知道的信息,地震局责无旁贷承担了提供这些信息的职责。历经几十年建设,地震监测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当年唐山地震,人们隔一两天才知道震中位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才能确定震中,目前地震局基本实现2分钟左右发出自动速报信息,10分钟左右发出正式速报信息,极大地缩短了地震信息“黑箱期”。同时,地震局建立强震动台网,能够快速评估出地震的影响场,还正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届时将为政府提供更加丰富、更加科学的决策资讯。所以,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与维护也是地震局的重要职责与任务,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也十分重要。

 

指挥系统运维人员进行震后处理

 

地震监测人员分析数据

 

地震监测人员野外观测

 

检修地震监测台点

 

  此外,地震局还承担了地震科学技术研究任务,包括地震孕育、发生、成灾等方面的原理研究,地震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断层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地震观测、信息传输、紧急处置、建筑减隔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应急救援、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以及地震灾害、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就是希望通过提升防震减灾科学水平,全面提高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四川地震部门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630多项,地震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责部门,地震局还参与防震减灾法治建设、灾后救助、风险分解等工作,以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

 

地震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地震科技人员野外考察

 

地震专家勘察地震地质

 

四川省地震局研发的声波振动探生仪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因此,地震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意义更大,地震局责任更加艰巨,应当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希望社会民众对地震部门工作多一些理解、认同和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