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地震工作内容

发布时间: 2021-03-06 12:19:00 来源:山东省地震局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3月5日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多项内容都与地震工作密不可分。

 

  2021年重点工作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

  我国地震科技的发展方向是构建开放合作、充满活力的国家地震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国地震科技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最终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之列。近几年,中国地震局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实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地球深部探测”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部署“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计划,在认识地球、减轻灾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由于技术的制约,我们对地震研究的手段还十分有限,还很难深入到地球的内部进行观测。怎么样探索地震活动的规律,降低地震灾害的风险,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近年来,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成功转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科学研究、基础观测和数值研究,以及成果的应用乃至成果的服务融为一体,把地震基础科学研究和地震工程研究及成果的应用、灾害风险的防治都结合在一起,是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性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通过科学实验场来积极探索我国大陆地震的孕育发展的规律,来探索更多的科学预测方法。

  未来我们也将努力实现地震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增强我国地震科技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地震工作服务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向着建成世界地震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度大、频次高、灾害重。近年来,亚美尼亚、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陆续发生重特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地震灾害风险不容忽视。

  地震无国界,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近年来,中国地震局积极推进构建“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机制,截至目前,已有22个国家的机构和国际组织加入。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基础研究等领域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为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尼泊尔、萨摩亚7国建成53个地震台站,为中缅油气管线、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等20个国家的30个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为数十个国家的300多名人员开展地震监测和应急能力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相关国家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致信中指出,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希望各界携手共进,切实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为沿线人员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共同构建地震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

  当前我国震情形势严峻复杂,一些大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足,“抗大震、救大灾”的能力有限,“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地震灾害风险隐患仍然十分突出。

  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等15个部门全面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

  加固工程中明确指出,要对地震易发区内居民小区、大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大坝、危化品厂库、重要军事设施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在安全隐患排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存在安全隐患或达不到现行国家抗震设防标准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采取改造加固、拆除重建和易地搬迁等方式,优先对地震易发区的老旧房屋和工程设施实施加固工程,使老旧房屋和设施达到现行国家抗震设防要求。

  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能够促进城乡抗震韧性整体提升。提高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推进城镇化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离不开地震安全的“保驾护航”。

  

    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

  “十三五”以来,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持续提升、不断进步。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国内地震实现2分钟自动速报。完成全国55条主要活动断层和21个城市活断层探测,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取消不设防地区,统筹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支持2827万户危房改造。编制完成雄安新区战略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震安全专项规划。开展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900余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1300余项建设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港珠澳大桥等10余项工程布设结构健康监测和诊断技术系统。

  在地震预警方面,2021年我国将加快地震预警网建设,今年6月份优先完成京津冀、四川、云南等重点地区工程,通过电视、手机、预警终端等多种手段,面向社会提供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信息服务。

  “十三五”期间,地震系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地震局将进一步明确“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业务发展思路,做好改革、开放、创新三大文章。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

  “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忌在工作中搞“一刀切”,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事不畏难、责不避险,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

  当前地震安全形势严峻复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震灾害链不断延长,尤其是特大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十分紧迫。转型发展任重道远,防震减灾要从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从传统科研型向业务服务型工作思路转变,对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刚性约束持续增强,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长,更加复杂的环境是对地震安全保障的重大考验,需要切实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筑牢地震安全防护网。

 

  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地震系统将继续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