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见贤思齐 奋力书写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新篇章(八)

发布时间: 2021-12-16 09:31:00 来源:中国地震局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透明地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基础工作 

  ——广东省地震局叶秀薇 

  1992年我踏出校园的大门,来到了广东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从事水质化验工作。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地震预报会商会的情形,台上预报中心的同事认真讲解着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分析结果:“新丰江和平台地电阻率第2个测道出现突变”、“汕头洞体应变南北向变化幅度显著加大”、“阳江地区的b值出现下降”等等。对于同事说的每个字我都听懂了,但连起来一句话我就不明白了,这一幕虽然过了将近三十年,但至今仍记忆犹新。

  1

 

  “地震预报工作是地震部门的核心职责,地震前兆信息的获取都是建立在可靠的观测资料基础之上。”这是进入预报中心工作后,当时的预报中心主任对我说的话,让我这个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明白了自己做的水质化验和地震预报是息息相关的。离开学校参加工作,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一轮学习周期的开始。我如饥似渴地研读相关书籍、文献资料,虚心请教老师,从最初的水质化验,到地下流体资料分析、测震资料分析,再到数字地震应用研究;从最初的单手段分析报告,到执笔省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再到全国年度地震趋势报告华南部分的汇总。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为了地震预报的骨干,主持省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预测研究工作,编写的前兆异常落实报告、测震分析报告、省年度趋势会商报告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地震在地球深部,不像台风、冷空气,卫星云图看得清清楚楚,你们看不见、摸不着,你们怎么能预报呢?”这是我们面对公众时,最常听到的质疑。随着地震计的升级换代,计算机性能的大幅提升,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只要有足够密度的主被动源地震记录已经可以构建出地球内部的精细结构,主被动源地壳结构成像及解译成为了我新的研究方向。2015年珠江口地区海陆联合三维地震探测完成了野外作业,我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探测数据处理,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高质量完成三维精细结构模型的构建、成果解译等研究工作。2020年承担了省防震减灾现代化试点省建设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浅层结构探测(一期)”,项目面临着跨系统、跨地域、多单位、多手段联合作业的困难。在项目野外实施关键时期,家里老人生病住院、小孩升学需要应对各种培训考试,工作、家庭压力陡然上升,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我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制定细密科学的实施方案,筹措3000多套仪器设备,奔波于野外现场,组织6家单位近30个工作队同步开展野外作业,顺利完成了迄今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稠密城市主动源浅层地壳结构探测项目的野外工作。

  从当初地震的门外汉,到现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团队的带头人,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未来我仍将牢记地震人的初心使命,继续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透明地壳”科研成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广东省地震局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叶秀薇,长期从事科研一线工作,带领团队结合主被动源、密集台阵及城市通讯光纤多手段开展深浅地壳结构探测,积极推动城市地壳结构探测及水库诱发地震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省部以上项目5项、省防震减灾现代化试点省建设项目2项,第1(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出版论著1部,入选中国地震局“骨干人才”,荣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1),被广东省直属机关工委授予“三八红旗手”,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急管理部联合授予“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潜心基础理论研究 勇攀地震科技高峰 

  ——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永华 

  近日,地球所李永华同志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急管理部授予“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11月4日,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李永华同志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科研一线的获奖者到场参会,很荣幸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骄傲,也为地震系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赢得一份荣光。

  铭记导师教诲 潜心基础研究 

  李永华2001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2003年根据科研工作需要,为促进和加强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的深度融合,他凭借刻苦努力和出色成绩,考取了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院士的博士研究生。他至今仍清晰记得在入学之初,曾先生对他的谆谆教诲:“我们从事的地球物理研究是基础性研究工作,一定要有甘于寂寞、甘于清贫、能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才行。”在20年来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牢记导师的教诲,同时曾先生淡泊名利、潜心钻研、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科学家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他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在探索深部孕震环境与地震机理这一科学前沿问题上努力钻研、孜孜不倦,为推动实现我国防震减灾减科学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他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关于青藏高原东缘、天山造山带以及华南等典型地区的壳幔深部结构与变形特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认识。先后荣获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二等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等。

  注重野外实践 获取宝贵数据资料 

  已故老所长、著名地球物理勘探专家顾功叙先生生前曾特别强调:“地球物理科学一定要加强基础性研究,要以地球的大自然作为实验室,走科学实验之路。”李永华在扎实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同时,立足于防震减灾的社会需求,注重收集第一手地震观测资料,曾积极主动参加过汶川、芦山和长宁等大震后的流动地震观测或科学考察任务,不仅作为科研人员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不惧危险、不畏艰辛,深入地震灾区野外工作一线,获取宝贵的野外观测数据资料,为科学认识地震发生规律和为地震灾区应急救援等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依据。

  2

 

  严谨治学 为防震减灾事业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李永华是一位学者专家,也是一名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导师。他以严谨求实的作风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充实了防震减灾人才队伍。他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总是付出极大心血尽心尽力指导。一位已毕业的博士回忆,2020年除夕那天,她收到所投稿文章的反馈意见,有可能被拒稿,她因此受影响延期毕业。在焦虑中无奈想求助导师讨论解决办法。但正值大年三十阖家团圆之日,学生犹豫再三还是qq联系了老师,没想到李老师很快就回复了,不仅严谨认真地和学生讨论了解决办法,还安慰她放宽心态。学生深深感谢像长辈一样的导师,随时为她在科研和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指引前进方向。

  李永华培养的研究生,有3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他本人被授予“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李永华,男,197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内部物理研究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博士生导师。曾负责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等,发表论文70余篇。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人选、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曾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先进个人、全国应急管理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供稿  地球所肖春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