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震不垮的平武报恩寺

发布时间: 2007-07-14 15:15:00 来源: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在祖国西南边陲、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山区,耸立着一座地震震不垮的深山宫殿─平武报恩寺。
   据有关史料记载,平武报恩寺是由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王监父子于明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始建,完工于明朝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历经20载,建成这座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深山宫殿。报恩寺座落于平武县城东、主要由广场、经幢、狻猊、山门、钟楼、石拱桥、范公
井、天王殿、大悲殿、华严殿、大雄宝殿、碑亭、万佛阁以及戒台、禅室斋房、长廊等组成。整个寺院一派宫殿设计、一色楠木构件、布局十分严谨,从1440年始建至1996年的556年间,历经世态沧桑变故、风霜雨雪侵袭和本地多次地震的震撼,迄今寺内殿堂无蛀蛛网,阁体完整无损,巍然耸立于深山谷地之中,堪称古今建筑奇
观。
   平武报恩寺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中部的龙门山地震带中北段,在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平武古城发生5.5级地震中,震中距仅15公里,震中区“公廊屋瓦梁木嘎然有声,栋梁崩,门扉不掩而合,四境之内十室九倾。”而报恩寺岿然不动;明朝崇祯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公元1630年1月16日)平武小河营(现属松潘县)
发生6.3级地震,烈度八度,震中距75公里,震中区“城塌120丈、山崩压死军民数人。而报恩寺完整无损;1976年8月16、22、23日,平武与松潘交界处发生两次7.2级一次6.7级强震,震中区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人畜伤亡,而报恩寺主体构件无一处震坏。真可谓”震不垮的平武报恩寺。“据有关专家考证,平武县报恩寺有下列抗震特点:
   第一,稳固的台基。细看报恩寺建筑群,都有稳固的台基。这些台基均由长青条石镶铺成长方形四周石制阶基,其内用黄土沙石夯筑,形成10厘米厚的三合土基面。柱基与台基同在一个水平面上。这种钢箍式台基为整个建筑物抗震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第二,巧妙的阁体构造。环顾各个殿堂楼阁的阁体都是一色楠木构架。梁架高与宽是以3∶2比例设计。栓子都是大木构件,起着支撑梁架与屋顶的承重作用。采用内外两周均衡对称的配置方法,形成结构严实的柱网结构,面宽与进深、高与进深均采用5∶4比例,可化解地震推拉力的破坏;启用中心通柱,全部采用箍头榫两根相接的作法,既加强阁体的整体性,又巩固了框架,可抗御地震颠簸的破坏。套框式栓梁结构,梁柱都采用双层圈柱,柱子纵横两个方向均采用梁枋斗拱拉连,形成两层框架;外檐栓组成的框架套住内檐栓组成的框架,两套框架又用梁枋斗拱联结成一个整体,再在四周檐下用阑额,由额双层额枋,栓下再用地袱联结,在整体上等于加了钢箍,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圈梁,这种套框式栓梁结构经得起地震的摇晃和颠簸。严而不死不用楔梢的榫卯结构,报恩寺整个殿堂楼阁的斗、拱、昂、枋等构件关节上,均采用榫卯结合相嵌而成,都不用楔梢加栓。这种作法既严实而不死固,具有伸缩余地,使整体处于弹性状态,不致被地震破损或折断。
   第三,精巧的屋顶。仰望报恩寺殿堂阁楼亭的屋顶,无不是绿色琉璃瓦盖而伏脊,座脊转角和前脊兽物人物下面,每隔约1米处钉有长钉,既可固定脊物又可防止脊瓦滑动,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地震时屋瓦掉落。脊檐下叮当作响的小吊钟在山风中晃动,迎送观光的游客。
   平武报恩寺在历次地震中显示出“晃而不散、摇而不垮”的抗震特点,无不铭刻着当时无名工匠们的巧妙设计和精心劳作。跨越五百多年漫长岁月,震不垮的平武报恩寺钟楼上古钟常鸣,它时常警示人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