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基础条件

发布时间: 2017-04-12 09:17:00 来源:发展与财务处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第一节 “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时期,我省地震灾害多发频发、大震巨灾突发连发,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2014年“11·22”康定地震等地震灾害,给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严峻的地震灾害和震情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支持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密切配合、众志成城抗击地震灾害,科学有序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努力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省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定期分析全省防震减灾形势,研究部署防震减灾重点工作,及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成立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加强对全省抗震救灾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确保了“4·20”芦山强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等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健全应急准备、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等机制,全面落实省市县分级负责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军地联动、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了监测预测、震害预防、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监测预报体系不断完善。抢抓灾后恢复重建化危为机的机遇,扎实推进地震台站优化改造、灾损恢复等项目,切实加强水库地震台网建设,测震、前兆、强震动、GNSS地壳运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流动跨断层形变监测、地震行业信息服务等网络日益完备,现已建成测震台站226个、前兆观测台站106个,全省地震监测能力实现提档升级。对省内及周边3.0级以上地震提供1-2分钟自动速报、10分钟内正式速报,开通地震自动速报“直通车”,直接向社会公众推送速报信息。开展长中短临地震预测预报探索,推进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地震预测预报科学思路和方法取得进展,服务政府和社会公众能力得到增强。

  ——震害防御能力不断加强。强化抗震设防监管,审定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863项,12个市(州)、53个县(市、区)设置防震减灾行政审批窗口,建成农居安全工程示范乡镇173个、示范村291个,城乡住房抗震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省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3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99个,建成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46所、市级464所,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在全国率先实现分管县(市、区)长防震减灾与应急管理培训全覆盖、率先推行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建设,首批认定的5个省级示范县(市、区)全部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示范县(市、区)。

  ——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应对和处置芦山强烈地震、康定地震和炉霍、白玉、得荣、越西、金口河等地震,芦山地震应急处置经验成为全国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典范。修订《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5000余件,县级以上和乡镇专项地震应急预案覆盖率分别达100%70%。加快推进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市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等建设,75个市县配套了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指挥平台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建成省市应急救援专业队伍25支,省市县三级地震救援专业队伍体系基本建立。

  ——人才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市县机构建设,市级机构设置率100%,县级机构设置率93%,防震减灾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人才战略,防震减灾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以防震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震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震减灾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地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无线通信、卫星通讯、“互联网+”等现代化高新技术及设备装备在应对重特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提高。各地各部门以“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平台,深入扎实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和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每年组织省级防震救灾综合演练,各市县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实现应急演练常态化。通过宣传教育和演练,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历了芦山强烈地震、康定地震等地震灾害,在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的同时,保持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但我省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震害防御能力、应急救援能力还有待提升,地震科技基础性工作相对薄弱,防震减灾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全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加大力度、认真解决。

  第二节 “十三五”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地震安全保障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公共安全对防震减灾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公共安全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对建设平安中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省地处南北断裂带中段,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加之汶川、芦山等重特大地震的持续影响,地震活动频繁。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地震灾害风险仍将持续处于高位,形势比较严峻,亟需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经济发展对防震减灾带来新挑战。“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着力实施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生态环保项目所在区域面临地震灾害风险,特别是高坝水库、石化基地等所在区域,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其损失和影响难以估量,对我省经济建设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迫切需要提高地震灾害防范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全局。

  ——社会治理对防震减灾赋予新任务。新时期,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更加关注,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更加广泛,防震减灾主体更加多元,统筹协调要求更高,迫切需要构建主体明确、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依法规范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公众防震减灾责任和义务,提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驱动对防震减灾提出新课题。“十三五”时期,迫切需要聚焦防震减灾关键技术、重大科技问题和基础科学研究,持续开展技术和理论创新,推动地震预测预报、防震技术研发应用和地震灾情快速获取等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增强地震科技创新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带动支撑能力。

  ——党和国家对防震减灾寄予新期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四川防震减灾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到四川地震灾区视察指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四川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做出示范、创造经验。国家有关部委对我省防震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地震局与我省签订《共同加强四川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合作协议》。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加快发展防震减灾事业,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