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主要任务

发布时间: 2017-04-12 09:21:00 来源:发展与财务处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第一节 加强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建设

  (一)形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加快建设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提升公众逃生避险和高速铁路、油气管道等生命线工程紧急处置预警信息服务能力,实现20分钟内地震烈度速报,强化地震应急救援灾情信息支撑,提高地震监测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

  (二)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以重点监视防御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地区、能源开发开采区域为主,加快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站,优化和完善现有地震分析平台、地震监测台网、以及宏观观测网络等技术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推进会商制度改革,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

  第二节 加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一)增强城乡地震灾害风险防御能力建立健全城乡地震灾害承灾体风险动态评估与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估体系,加强抗震设防监管,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规范。在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积极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等震害预测工作。大力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震害防御水平,为震害防御工作提供支撑。

  (二)增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开展城镇和农村地区防震减灾能力动态评价,对全省农村住房抗震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及评估,建立健全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广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技术,加强对农村民居建造和加固指导。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立“以奖代补”的财政激励措施,引导农民建设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房。建立农房建设标准体系,加强农房建设设计指导和建设监管。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地震灾害保险工作。

  第三节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加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处置和协调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基础设施和人口密集场所实现地震应急预案全覆盖。开展地震高风险地区的重特大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和对策研究,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地震灾情速报平台,发挥测绘、电信等行业应急资源优势,提升地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和研判处置能力。完善灾情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深化军地双方在防震减灾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合作。

  (二)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响应与处置效率排查重点监视防御区城镇地震应急准备薄弱环节,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区城镇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提高各部门之间地震灾害应急联动、生命救援和综合处置能力。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日常培训和演练,将地震应急演练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及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地震多发地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购置小型、轻便、机动性强的应急救援和保障装备,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在复杂环境下的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为公众紧急避险和疏散安置提供保障。

  第四节 加强防震减灾治理能力建设

  (一)强化防震减灾法治保障。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推进法治四川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地震预警管理暂行办法和防震减灾标准体系,不断健全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依法、常态、有序的社会治理机制,完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机制,制定防震减灾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防震减灾职责,健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等依法有序参与防震减灾的政策措施和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强化基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全面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强化防震减灾人才支撑。着眼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人才需求,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加强各相关部门、行业的合作,强化灾害管理、科技服务、社会宣传等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我省震情特点,以领军人才带动基础人才,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规模化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我省防震减灾需求的地震科技队伍。全面提升地震行业人才队伍素质,“十三五”末,地震系统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达到75%,全员培训率达90%以上。分级分类实施市县基层防震减灾工作人员培训。加强防震减灾相关学科(专业)基地、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网络教育平台建设。

  (三)强化防震减灾科技创新。紧紧围绕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坚持创新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加快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诱发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研发重大工程地震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基于震源过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技术、城镇建设工程抗灾设防准则与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大城市及城市群震害情景模拟、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和动态评估等关键技术。完善地震科研基础设施,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实施,加强防震减灾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防震减灾事务,扩大四川防震减灾国际影响

  (四)强化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地震行业精神,丰富防震减灾文化内涵。发挥防震减灾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对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社会教育价值的地震遗迹遗址、活动断层、地震观测文物的保护。创作和推广一批优质的防震减灾科教作品,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进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训体系。利用主流媒体强化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宣传,利用新媒体、科普基地传播防震减灾知识,通过“互联网+”加强公众防震减灾行为引导和技能训练。开展“平安四川”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

  第五节 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提供活动断层分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重点危险区、地震区划图、地震小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灾害情景构建等地震风险与应急准备信息服务。提供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等预警信息服务。提供地震速报、地震灾情速报、震动图、地震背景等应急信息服务。提供地震、重力等地球物理专业观测数据服务。提供减隔震、工程抗震性能鉴定等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制定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清单,明确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发挥公共媒介作用,完善信息服务渠道,扩大公共服务受众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