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于松平地震预报的琐碎记忆

发布时间: 2010-11-03 16:18: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赵友年

  松平地震距今已有3 0周年,我不是地震工作者,却与地震工作有着不解的情缘。如今本人虽年事已高,而30年前的往事总在脑海中翻来覆去,挥之不去,于是提起笔,就地震预报的一些琐碎记忆说一说,权作对松平地震30周年的纪念吧。

  松(潘)平(武)地震发生前,地震界的学者,已经预测到四川省将发生强烈地震,他们齐集成都市共同会商对策,不料,大地震却先在唐山发生了。唐山地震造成的惨痛损伤,令全世界震惊。敏锐的成都人为了避免唐山的惨痛教训,沿大街小巷搭起了简易的既不遮日又不避雨的防震棚,看上去一片狼籍。我们单位驻罗江,领导动员职工到球场的水泥地上过夜,我是搞地质的,当然知道罗江不会发生地震。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散?quot;谣言"、对抗领导,等于反对毛主席、反对文化大革命。后因阴雨绵绵,幸好能借机回家睡觉。

  1966年邯郸地震发生后,作为国家领导人科技顾问的李四光,就地震问题向领导与对下级发表了许多谈话,后来,汇编成"论地震"等两本书。由于李四光的卓越贡献,1976年,他创立的"地质力学",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发展规划。"四川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的研究课题是其中一部分。本人有幸代表四川省地质局与四川省地震局合作,负责完成这一课题,从此,开始了与地震工作的情缘。

  作为地震局局外人,我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地震学术讨论会和一些地震科研成果的评审。自己也不知天高地厚,在"四川地震"(学报)、"四川震苑"、"云南地震学报"、"西北地震学报"、"地质科学院562集刊"、"李四光纪念文集"等书刊上,相继发表十多篇相关论文。从而,结识了地震学界许多专家、名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地震局局长马杏垣到四川省地震局视察,受四川省地质局总工程师王朝均的指派,我到锦江宾馆向马教授介绍四川省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后来,马教授询问我关于四川地震的问题,当介绍了我的看法后,他高兴的指着某一地震带说:四川的地震,只有你讲明白了……大让我"受宠若惊"!后来,他把他的主要箸作分两次寄给了我,在他主持的三届全国构造学术讨论会上,安排我作了学术发言…….成了忘年交。

  闲话少叙,再回头说地震预报问题。后来才知道,松平地震的预报,是一次伟大的成功预报,使我国的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报站到了世界最前沿,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尽管,地震预报的范围较"松平地震烈度6度的范围"要大千倍以上,也是很了不得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人根据历史地震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南北地震带"的概念。这个地震带,横穿秦岭、斜穿龙门山、经攀(枝花)西(昌)至云南。尽管宏观上它与地质构造很不协调,但很多人仍然将地震向它靠拢。稍后,李四光在谈话集-"论地震"中,提出活动构造体系的概念,指出:地震常发生在断层两端、断层交叉和断层弯曲的地方。被人简称为"交点、拐点和端点"。七十年代晚期,"板块学说"兴起,许多人开始将四川的地震归因于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尽管,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离四川有"十万八千里",它是如何对四川发生作用的?似乎并不在意。同时,石油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地壳的拆离、滑脱、推覆、纳布等,在地壳构造中具普遍意义,它对经典地质理论有较大冲击,对地震的传统成因认识也有较大冲击。北京,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的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地震与月球、行星、太阳系、银河系有关的说法。八十年代后期,对青藏高原开展了空前的地质调查与研究,提出了众多关?quot;特提斯"演化的说法,其中,对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观点趋于一致,即主要发生于第四纪甚至是中更新世以来。上述地学观点对地震学界影响较大。跟随地质理论是无可厚非的,但大都缺乏真正的与实际的具体的灵活结合,更缺乏创新,甚至形而上,这是非常可怕的。地震学界也存在这类情况。

  地震与地质相结合被称为"地震地质",地震与地球物理相结合被称?quot;物理地震",还有"数学地震","天文地震"等等。各个学科竞相向地震渗透是件好事,促进了地震科学水平提高。四川省地震局刚成立的数年间,技术人才从四面八方而来,面对全新事业,学术思想特别活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互学习,共同推进。本人饱览了他们的工作成果和论文,受益颇深,大部分学术骨干,也成为我的挚友。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学科之间似乎缺乏或者少了"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之风。总觉得有一点不协调的味道,"有所察觉又不便言表"。大概也许是:地球物理方面的一些人认为,"地震地质"不严谨,"大概"、"可能"等推断的术语太多,不像地球物理方法能应用物理学公式和数学模式表达。地质学者则认为:物理学公式和数学模式不与地质构造相结合,没有任何意义。在这种互相排斥氛围下,给人留下学术走向衰落的味道,令人不快。

  地质学者将地震作为地质现象,认为地震主要与断裂有关,建立了"活断层"或"地震断层"的概念。地球物理学者将地震作为物理现象,建立地震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式"。其中,应用"最大应力面"、"最小强度面"及"粘滑机制"等材料破裂理论,对几乎所有主要地震,通过计算提出了其"震源机制解"。一般说来,地震地质只能定性无法定量。物理地震大都能作定量分析,但这种分析不考量当地的地质结构构造,则难免偏颇。因此,两者不结合,出路别扭。

  说地震能够预报的,在著名人士中,李四光独树一帜。李四光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可能受极左思潮影响,说了点令同行不太愉快的政治话,留下遗憾。但李四光对地震事业的贡献,还无人能与之并立齐肩。说地震能够预报,李四光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路。他认为:地震发生前,有一个积累能量的过程,达到某一临界点,地震就发生了。人们只要能抓住这个过程,就能够预报地震。在他指示下,于某地打了一些钻井,井下安装了"应力仪",以监测地应力的变化-这是他亲自的试验。他还对其它预报地震手段如地形变、地磁、地重力等进行肯定性评估。现今,一些人对地震能否预报?持极其悲观的态度。有时我在想,现代科学能把人送到月球、把仪器送到火星、能看到恒星大爆炸……。随着科学发展,甚么事都可能发生。关于地震预报的事,我们没有理由悲观吧!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