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华社: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我国不断完善地震综合减灾体系

发布时间: 2016-08-10 15:30:00 来源:DOCSOURCENAME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新华社石家庄7月24日电 题: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我国不断完善地震综合减灾体系

  新华社记者 高博、李俊义、任丽颖

  4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这个有着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瞬间夷为平地,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16万多人受重伤。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记者对有关地震专家进行采访。业内专家表示唐山大地震后,我们对地震研究更加重视和深入,我们为防震减灾所作出的每一步努力是对这场灾难最好的缅怀。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河北省地震局局长孙佩卿表示,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构筑成我国地震综合减灾的三大体系,体系的逐步完善正在尽可能将震害损失降到最低。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为查明震中,紧急组织人马,派到北京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去踏查、找寻震中。这时已是震后一个半小时……

  “现在我们的监测水平已有不小改观,目前,华北区域自动地震初报时间为3分钟,地震速报能力为10分钟,台网规模及地震监测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孙佩卿表示。

  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是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重要基础。据介绍,到“十二五”末,我国已建成了3100多个地震监测台点,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观测线路,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网络。这些测震台网覆盖了我国大陆约90%的国土面积,陆域测震能力普遍已达到2.5级,华北、东北、华中、西北、华东地区基本达到2.0级,首都圈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达到1.5级。

  40年前唐山是座不设防的城市,因没有设防极大地放大了地震灾害。华北理工大学教授、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苏幼坡说,唐山大地震是中国抗震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唐山大地震之后中国多次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开始全面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

  “从地震灾害防御上来说就是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苏幼坡说。

  今年6月1日,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据了解,新一代区划图取消不设防区域,实现抗震设防全覆盖,最低要求是基本烈度达到6度,提出了“四级地震作用”的理念,明确给出小震、中震、大震及特大震(多遇、基本、罕遇、极罕遇)作用相应的地震动参数。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表示,这将有力提升各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便于建设工程中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特大震采取适当规避”的抗震设计。

  “把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基情况、活断层分布等。我国自2000年开展中国活动断层探察以来,全国目前已完成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43个地级城市、5个县级城市的活动断层探测工作。

  就河北省来说,全省11个设区市统一开展的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目前已经完成。苏幼坡表示,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找出了城市地区存在的地震灾害源,这样城市新建的重要设施、居民小区等就尽可能避开危险区域,已经建设的重要建筑设施就能尽早采取防范措施。

  发生地震灾害时,应急救援及时到位则能提高救灾效率,减少人员损失。从邢台地震到唐山地震,再到汶川、玉树,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经过一次次灾难的考验和磨砺,在反应速度、物资准备、技术装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已不断健全完善,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孙佩卿表示,“通过震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发生地震灾害时,政府能做到相对从容应对,依托公安消防、武警和解放军河北省建成了3支省级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全省建成具备地震救援能力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100余支,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基本形成。”

  “不过我们的防震减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地区建造房屋遇到房屋质量和资金投入之间发生矛盾时,很多人选择减少资金投入,忽略抗震措施等,此外抗震救灾中部门、行业和社会之间应急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仍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孙佩卿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