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铭记历史经验,筑牢安全防线——写在四川“4·20”芦山7.0级地震七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 2020-04-20 09:13:00 来源:宣教中心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灾后恢复重建的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46秒,四川大地继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之后、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再次发生剧烈的震颤,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最大烈度9度,平静的土地豁然撕开了一道“伤口”:雅安、成都、乐山、眉山、甘孜、凉山、德阳等市州32个(市、区)受灾,受灾面积18682平方千米,受灾人口218.4万人,遇难196人,失踪2人,受伤14785人,房屋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不同程度受损,交通受阻,通讯中断,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处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经过并交汇的复合部位,全境为基本烈度7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其中石棉、宝兴及市境西部约40%以上面积为8度区,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历史上曾遭受多次重大地震灾害。在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四川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与地震风险共处”的思想,着力强化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织就起一张严密的地震安全“防护网”。

 

  强化监督管理,筑牢工程抗震设防线

  灾后重建,民生为先。芦山县把城乡住房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城乡统筹相结合,严格落实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把建房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三避让三有”原则:即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点、避开泄洪通道,有地圈梁、有构造柱、有现浇;对灾后重建农房实施“一户一档”管理,做到村村有监理、户户有指导,全过程把好聚居点和散户农房建设质量关。与此同时,雅安市投入农村民居防震保安专项资金21亿元,为近8万户新建民居提供建房补贴,提高农村公共设施和住宅抗震能力;制定《2013-2020年棚户区改造规划》,确定改造2万套总目标;推动地震巨灾保险,全市已有64000多户投保。

  摸清地震活动断层特性,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重要举措。为此,雅安市落实专项资金组织实施雅安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开展境内地震活动断裂探测和填图工作,基本弄清了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在雅安境内的空间分布,并对其活动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对农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区和民居聚集点进行活动断裂带精确定位,提出选址及避让建议;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对部分城区和重点场镇的地震设防参数进行复核。

  此外,雅安市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累计办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备案3000余件。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列入重点设防建筑范畴,均按照高于本地区烈度1档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能力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建设技术系统,筑牢地震监测预警防线

  2019年12月底,芦山县利用“村村通”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在全县各村设立48个终端,实现秒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是四川省实现此类服务的第一个县。

  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以来,雅安不仅制定实施了防震减灾专项规划,而且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弥补地震监测能力不足的薄弱环节,建成包括测震、形变、流体和电磁4大类学科、监测台点22个、数字化测项70个的地震前兆中心和地震台网中心,建成19个测震台站组成的共享测震台网,以及布设76套烈度速报装置的烈度速报网。同时,实现地震信息自动发送,地震三要素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网站等形式自动对外推送,向公众提供任意时段地震前兆观测原始数据下载服务。全市还建立了由964名人员组成的群测群防网,落实了工作保障经费;对辖区内所有地震监测台点制作并悬挂保护标识,明确观测环境保护范围;督促专用台网业主,优化地震重点危险区台站建设。全市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健全工作体系,筑地震应急处置防线

  针对地震灾害发生时间上的突然性、影响上的广泛性和处置上的复杂性,雅安市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统一,着力提升全市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将地震风险防范工作纳入全市《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方案》,分解落实职责任务,每年开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地震风险评估和应急准备专项检查。在修订《雅安市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并适时开展各级各类应急综合演练,提高了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实战能力。

  雅安多深山峡谷地形,抢险救援难度大,为了弥补这一“短板”,雅安市强化应急通讯保障,市、县两级普遍为指挥部成员配备卫星电话,建立超短波通讯并部分完成数字化改造,全市现有卫星电话140部、超短波1313台,移动通讯车3辆。组建了专业救援队伍57支1141人,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38支5158人,规范的志愿者队伍20余支1000余人,形成公安消防和民兵预备役为主、其他应急救援队伍密切配合、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成市本级及6县(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116个乡镇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采取与商家合作的物流配送方式,既保证了救灾物资发放及时有序,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全市应急物资准备充足、更新及时、储存安全。除此以外,还建成应急避难场所近200个、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余万人,基本能够满足紧急避险需要。

  雅安坚持依法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文明社区建设内容,编发《防震减灾简明读本》等科普资料140万册,采取利用主流媒体推出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推进科普知识“七进”活动。全市还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2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6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12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所、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5所,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28个,逐步建立起稳定的防震减灾宣传阵地。

 

  整治隐患,筑地震地质防线

  雅安市境内高山峡谷密集,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芦山地震造成当地自然资源、生态植被和国土空间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隐患点猛增477处,85%的地灾点需要紧急除险和治理,这不但时刻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而且极大地削弱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在借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地质灾害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四川省制定了芦山地震灾区重点小流域和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意见,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程。

  芦山县把防治地质灾害作为“生命工程”,贯穿重建工作的始终,全县投资约4.47亿元,实施了11个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完成42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69项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22项防灾能力恢复项目、5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152处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对88处地质灾害隐患搬迁避让点涉及的456户1614人进行了搬离,实现“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连续3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浴火新生,勿忘历史。芦山地震虽已过去7年,但对于芦山地震造成的伤痛却不能忘却,只有坚持不断地筑牢地震安全防线,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才能够实现与地震风险共处,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