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油门 心系灾区——记康定地震6.3级地震现场指挥部后勤协调组刘涛
刘涛,四川省地震局机关服务中心驾驶员,11月22日下午4时55分,康定6.3级地震突如其来,成都震感强烈,还在家中陪伴年迈父母的刘涛按照《四川省地震局应急预案》“自启动”响应规定,义无反顾第一时间返回了省地震局工作岗位。
快速取出早就准备好的野外装备,带好工作证件,仔细检查车辆状况,挂出“应急车辆”标识,将汽车开到指定地点待命……熟悉的工作岗位,熟练的应急操作程序,刘涛有条不紊的忙碌着。晚7时,在接到局指挥部半小时后出发的命令后,他立刻帮助应急队员把应急救援装备、设备一件件搬上车辆,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有限的后备箱被尽可能多的塞满了应急物资。当所有设备搬上车,人员就位,准备出发去康定地震现场的时候,一粒一粒豆大的汗珠已经渗满他脸上。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1月深秋,寒风萧瑟,气温早降。但是仅仅喝了一口水,刘涛便坐上了应急车招呼同事们,发动汽车赶赴现场。
从成都去往震区的路上,最危险的莫过于是二郎山路段,这条线路不仅仅因为是环海拔3000米的二郎山修建的,更是因为道路曲折,有多处急弯,沿途因修路、损毁等原因路况不明,还有滚石、暗冰等危险路段。队伍到达二郎山的时候已是凌晨1点,大雾弥漫,天还下着小雨,从山那头不停地有大卡车从对面驶过,有几段路线更是在整修,两边行车道竟有30公分高差,只能单道通行。面对迎面驶来的大卡车,应急车辆被大卡车堵住了,带队同志命令搬石铺路,开到另一在修的车道避让重车。刘涛第一个下车,冒雨在泥泞的路边搬石头垫在道路中间的落差位置。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纷纷下车搬石垫路。经过反复调整车身,在他高超的驾驶技术下,车辆安全移位。凌晨1时,在一段非常差的道路,汽车爆胎,他尽职尽责,和队员们一起小心地把后备箱的应急物资搬下来,取出备胎,认真地更换轮胎,然后再把应急物资装好。高原缺氧致使大家尤其是他都气喘吁吁,但是灾情重于一切,修理好汽车,没有休整,汽车又急速前进。凌晨3点,应急队员终于到达震区,这时刘师傅有些疲惫,但依旧搬完物品后,立刻检查车辆的车况。不过,这毕竟只是抗震救灾的开始。
到达地震现场联合指挥部后,刘涛作为后勤协调组的成员,每天冒着随时发生余震和次生灾害的危险,驾驶车辆载着灾评科考组的成员前往震区。他主动要求前往较为偏远艰苦的震区,一路上车辆翻过几千米的高山,有时路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山壁,危险万分,但是他总能安全平稳的将队员们带到工作点。短短三天时间,他的行驶里程已达3000公里。只要救援工作不结束,他的汽车就会一直行驶在震害严重的村镇……
在康定救灾现场,刘涛默默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事,虽然平凡但是感染着每一个人。抗震救灾工作也正因为这样一个个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汇聚了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二郎山路段为避让对面重车强行转移到损坏道路
刘涛师傅更换车辆爆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