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地震最近的人——记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现场监测工作者
9月3日,距离8月28日四川得荣—云南德钦—香格里拉地区发生5.1级地震已经七天了。七天来,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的监测工作者们精确记录下了1102次(截至3日16时)地震,对抗震救灾、监测余震、防范地质灾害隐患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震区,还有一批“离地震最近”的监测工作者。他们与日月星辰为伴,脚踩因余震而震颤的大地,时刻感受地震;他们与仪器、数据为伍,获取地震相关信息并上报,率先感知地震。他们在震区默默地谱写着一支支生动的奉献之歌。他们就是地震现场监测工作者。
今年26岁的江鹏,是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的一名强震动观测技术人员。与他的许多同事一样,日常工作期间,江鹏需要时刻关注分散在各地的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波形,并对其到达时刻、振幅和周期等数据进行极其繁琐的系统分析。不分昼夜,几年如一。
就在今年3月,江鹏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了。然而,三番四次的地震却不断“打扰”他们燕尔新婚的甜蜜。4.20芦山地震、6.24盐源地震期间,江鹏始终坚守一线,在为抗震救灾投入了极大工作热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冷落”了刚刚组建起来的小家庭。8月28日,四川得荣—云南德钦—香格里拉地震发生后,江鹏带着妻子半是担心半是埋怨的嘱咐,毅然选择再次奔赴震区,以崇高的使命感积极投入地震现场监测工作,实地了解震情、灾情,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最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
江鹏在被地震震裂的房屋里维护仪器
江鹏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战。这样的野外现场应急工作,对于同为监测研究中心强震组技术人员的孙泽涛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孙泽涛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是维护强震台站。四川省境内目前共有211个强震台。这些台站主要用于记录工程抗震基础数据,反映地震发生后的地震动影响场和地震动强度的地理分布,对于快速确定地震影响范围和评估震害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每个基准台都能够随时正常运转,孙泽涛和同事们需要定期到全省各市、县和乡镇,对沿途台站进行检测维护,动辄在外待上十天半月。“把台站当成各人(自己)的娃儿一样照顾就不苦了塞!”面对长年累月的辛苦奔波,孙泽涛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8.28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指挥部发出立即前往灾区进行地震现场监测工作的指令,孙泽涛没皱一下眉,没叫一声苦,抓起早预备在办公室的应急背包就往甘孜赶。
疲惫的孙泽涛在工作间隙休息
8月的甘孜州山区,天气多变,白天高温闷热,入夜阴冷潮湿,昼夜温差大。加之余震不断,滑坡、塌方、泥石流,险象环生。“前面有落石,大家一定要小心!”刘寿康用疲惫而嘶哑的声音提醒着车上的现场监测队员。刘寿康是机关服务中心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接到应急任务后,他在28日当天驾驶应急救援车,经过30多个小时的日夜兼程,于30日上午10点赶到灾区。刚到灾区的老刘没顾上休息,立马又载着监测队员,开始了地震现场监测工作。
刘寿康在检修应急救援车
地震现场监测工作,相对于繁复的日常监测而言,更加艰苦,也更加危险。强震组监测队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早地将地震监测数据传回前、后方指挥部。为此,他们要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背着应急物品,扛着监测仪器,穿行于崇山峻岭、湍流低谷中,勘选台址,架设强震流动观测仪;轮流看守监测仪器,密切关注其联网和运作情况;及时分析、处理观测数据;维修、恢复受损台站。饿了,饼干和没开水泡的方便面饼就是最美味的午餐;渴了,井水和河水就是最天然的饮料;困了,天与地就是最舒服的被褥。
目前,四川省地震局现场监测人员已经在震区安装了2个强震流动台和1个流动测震台,记录到了8伽以上的强震信息共67条,为后方对震情和灾情的分析、研判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