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震台简介
一、台站概况
成都地震基准台隶属于四川省地震局,是中国地震局最早建立的国家级I类基准台,地处都江堰市与郫县交界的走石山,距成灌公路600余米,与郫县、都江堰市距离均在17公里左右。台站位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前山断裂前沿的成都凹陷盆地内,海拔高度653.3米,距最近的安县―灌县断裂仅20余公里,距东面的龙泉山断裂约60公里,距汶川地震震中约36公里,距芦山地震震中约88公里,地震监测位置重要。
成都地震基准台承担成都市、德阳市、遂宁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辖区内2个综合地震台和15个强震台的业务管理工作,以及14个市县地震监测台的技术指导工作;负责辖区内的震情监视、分析预报、资料收集、上报、交换等工作;参与辖区内破坏性地震现场考察;承担所辖台站观测质量评比、台站优化改造和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工作。
成都地震基准台测震资料用于中国台网全球地震定位,出版中国地震目录以及参与全球大震速报;地磁观测数据用于编辑出版成都地磁台地磁观测报告;测震、地磁观测手段均参与国际资料交换。台站内另建有强震观测台、四川GPS基准站、子午工程观测点、紫平铺水库测震台网中继站、全国重力网基准点、沙层应力观测点等,其中四川GPS基准站正在申报国际IGS基准站,目前全国只有7个国际IGS(International GNSSservice)基准站。
二、 台站历史
1、1970年2月24日,四川大邑发生6.2级地震。为进一步满足龙门山、龙泉山及成都地区地震监测活动的需要,当时的四川省地震办公室决定在成都附近建立成都地震基准台。
2、经过台站选址勘探,台址拟定在距成都市西北约38公里的郫县和灌县交界处的走石山。1971年5月,正式于走石山筹建成都地震基准台。
3、1971年,成都地磁台建立。成都地磁台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标准地磁台,现已扩建为国家级I类地磁基准台。
4、1973年2月,炉霍县发生7.9级地震,台站继而开展测震观测。
5、1973年,开展相对重力观测,是四川地区最早建立的重力固体潮观测台,现为国家级I类台。
6、1974年,开始进行地电观测,现为国家级I类台。
7、成都地震基准台曾隶属于成都地震中心站,属正处级单位。1992年10月,因机构改革,四川省地震局决定撤消成都地震中心站,保留成都地震基准台,降为副处级。
8、1999年,测震观测进行数字化台站改造,成为中国地震局最早建立的48个数字台之一。
9、2001年1月,新更换GPS数字钟,实现了0钟差。
10、2002年,开展各观测手段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工作。
11、2008年,参与“中国地震局子午工程”项目建设;2009年完成子午工程项目4台仪器的安装运行任务。
12、2011年,完成数字化系统“九五”并“十五”升级改造。
13、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后,成都地震台部分观测项目随之扩展。2011年6月,开始新建崇州地震台,2014年投入观测。
14、2013年5月,因发展改革的需要,原四川省地震局地震仪器研究所(正处级)归并到成都地震基准台。
15、2013年9月,完成“中国地震局背景场”部分项目,新增地磁观测和极低频观测仪器。
三、观测系统
成都地震基准台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测震、电磁、形变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型台站。“九五”、“十五”逐步改造完成后,现所有测项全部实现数字化观测。同时新增上“中国地震局背景场”部分项目,承担“中国地震局子午工程”项目的数据传输监控,仪器运维等相关工作。
成都地震基准台仪器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