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咱地震台简介
一、地震台站概况
姑咱地震台建立于1970年9月,是国家级台站,行政隶属四川省地震局康定地震中心站,台站代码51010,台站代号GUN。
姑咱地震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簇自治州康定县姑咱镇,海拔1445米。姑咱地区全年平均气温15.5度,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6度,全年降雨600多毫米,日照200多天,常年为定向南风。
姑咱地震台距川藏公路5千米,是“瓦丹公路”的必经之地,西至康定35千米,南至泸定35千米,东至成都350千米。饮用水为挖掘的井水,市电由康定电网供应(2001年前由农村小水电站供电)。
姑咱台处于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北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复合部位靠北的地段,座落于姑咱镇西面鸡心梁子山背斜的核部,在大渡河边古河床冲积堆层上,出露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东面时济山下,大渡河由北向南深切而过。这一区域的泸定、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大邑、小金以及石棉、冕宁等地,历史上都发生过多次中强以上地震,仅鲜水河断裂带就发生过1725年康定7级地震、1786年康定-泸定间7¾级地震和1955年康定7.5级地震。处于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的乾宁、康定、泸定、石棉及其以南地区,一直被列为全国重点监视区之一,姑咱地震台实为地震观测和研究的理想站点。
1983年底形变洞基本建成,1984年康定地震中心站开始组建姑咱台,1985年1月正式设置姑咱测震形变台和姑咱水化综合台。同年3月,经四川省地震局批示,姑咱测震形变台和姑咱水化综合台合并,命名为康定地震中心站姑咱地震台。
姑咱地震台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内建平房2幢,均为工作房,测震山洞、形变山洞各1座。房屋建筑面积240平方米。
姑咱地震台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参与甘孜州及邻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地震监控区域主要包括四川西部及川藏、川青、川滇等地区。十年来,姑咱地震台监测项目在全国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近20次获得前三名,在全省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获得40多次前三名的好成绩。
二、历史资料
1970年2月24日,四川大邑县西发生6.3级地震后,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决定在四川组建地震队伍,原四川省地震办公室派出了流动观测地震台前往甘孜州筹划建立固定台站。
1970年5月,由李海山、刘冬福等人组成选台小组,先后在康定县城附近的“五二”医院、跑马山、姑咱等地反复踏勘,经过综合分析对比,把台址选在姑咱镇西面山坡基岩上。1970年初用单分向573型地震仪在选定的台址进行试记,同时在姑咱营林处等地开展地电、地倾斜、地磁和水氡等前兆观测工作。1972年12月开始修建测震山洞,1973年1月动工修建记录室,1974年5月上述工作全部竣工。
1974年12月在测震山洞内架起了一套三分向V73型熏烟记录微震仪,1975年9月16日开始试记,1976年1月1日V73仪正式投入使用。
1981年11月,四川省地震局决定在姑咱地震台测震山洞右侧建造大型形变观测山洞并修建记录室,同时对测震山洞进行维修。
1983年底形变洞基本建成,1984年康定地震中心站开始组建姑咱台,1985年1月正式设置姑咱测震形变台和姑咱水化综合台。同年3月,经四川省地震局批示,姑咱测震形变台和姑咱水化综合台合并,命名为康定地震中心站姑咱地震台。
三、观测系统
姑咱地震台现有测震、形变观测手段,均实现了数字化观测。测震包括甚宽频数字地震观测CTS-1仪,强震观测BBAS-2。形变观测有垂直摆倾斜VS仪、 分量钻孔应变YRY-4仪、水管倾斜DSQ仪、洞体应变铟瓦棒伸缩SS-Y仪、微伽重力DZW仪、辅助观测RTP-II气象三要素观测仪共6套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