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选择了地震监测,就要甘于奉献”

发布时间 : 2021-12-16

  常金龙在野外采集矿区GPS观测数据

  12年来,长期坚守在高寒环境高纬度台站的常金龙——

  “选择了地震监测,就要甘于奉献”

  ■周 琳

  12月2日清晨7时,黑龙江省地震局鹤岗地震台高级工程师常金龙准时在鹤岗地震台开展日常地震监测和GPS数据处理工作。这一习惯,他已坚持了12年。自2009年加入地震系统,他一直坚守在防震减灾基层一线。

  12年来,常金龙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工程项目5项,数次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19年,他被授予“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2020年,他被鹤岗市总工会评为“鹤岗工匠”,被黑龙江省总工会选树为“龙江工匠”。

  风雪夜彻夜不眠看守设备

  由于地震台需要用非常精密的仪器监测微小的地球物理场变化,因此绝大部分地震台都建在十分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工作环境封闭。鹤岗地震台也是如此,除了远离市区外,还是高纬度台站,台站工作人员要克服长期高寒作业的困难。艰辛是台站生活的真实写照。

  常金龙说,第一次真正感觉台站工作的艰辛是在2012年11月的一天。那天,恰逢他值夜班,傍晚,天空突然下起大雪,半夜转为暴雪,台站却突然停电。

  怕出现问题,常金龙第一时间询问电力部门得知,暴雪导致山里电线折断,维修人员无法进山,只能等天亮维修。

  当时,台站里就常金龙一人。凑巧的是,发电机里的汽油并不充足,汽油只能由同事第二天送到。为了保证观测数据不断记,他着急地琢磨怎样才能保证UPS能供电到天亮。最后,他决定采用间歇发电的办法。

  没有电的台站周围漆黑一片,窗外暴风雪呼呼的声音格外清晰。为了防止自己太困睡着,常金龙把闹钟设置成间隔一小时提醒一次。

  经过一夜的坚守,常金龙终于在天亮时分等到了汽油。此时,同事的车已经开不到台里了,屋外是没膝的积雪。常金龙蹚过积雪行走100多米,把油桶扛到台里,最终保证全台仪器一分钟都没间断运转。

  近年来,常金龙主要负责台站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连续重力运行维护、全省GNSS数据处理和黑龙江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野外测量和内业分析等工作。2016年至2021年,他更是连续5年承担野外流重观测项目。烈日当头,他带头上山测数据;刮风下雨,他脚踩泥泞钻山洞;蚊虫叮咬,他抖抖裤脚继续干。那5年每年的2个月里,他每天行程400公里至500公里,5年累计行程超10万公里,获取了宝贵的重力监测数据,为黑龙江省年度地震趋势研判提供了重要支撑。

  时刻利用碎片时间准备材料

  台站的工作生活相对单调枯燥,容易使人安于现状,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但常金龙始终严格自律,每天按时到岗,风雨无阻,把台站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他说:“选择了地震监测,就要甘于奉献。”

  连续可靠的观测数据是科研之根,立台之本。在数据采集方面,常金龙严格把控数据质量,保持观测仪器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2013年至2020年,常金龙所负责的陆态网络GNSS、重力、定点形变共11项获全国评比前三名。

  日常工作不松懈的同时,常金龙坚持的科研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歇。由于科研工作需要安静的环境,而台站人少,事务性工作很多,为了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常金龙经常工作到很晚。出差在外即便等车,他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准备材料。

  2015年,常金龙建立并维护全省GNSS数据处理中心并与省测绘局建立了数据共享机制。目前,他还承担了全局近百个GNSS连续站数据处理工作,用于监测黑龙江省及周边若干个地震多发区和一般监视区地壳形变场变化,分析中长期地震趋势,满足省局会商需求。

  2016年,在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常金龙作为项目骨干,克服各种困难,首次承担并圆满完成黑龙江及周边地区重力场测量和数据分析任务,为黑龙江省地震局年度会商和全国重力专科会商提交意见。此后几年,黑龙江省地震局作为中国大陆流动重力背景场观测项目实施单位正式参与其中,并且观测质量逐年提升,观测工作也步入正轨。

  近几年,常金龙研究方向逐步由东北地区的运动学转入动力学研究,结合东北地区地表运动(GPS形变场)和地下物质迁移(重力场年尺度演变),应用有限元等方法研究西太平洋板块对东北地区主要断裂和地震活动的影响、东北地区主要断层活动性及孕震机制等。2019年,常金龙作为中国地震局“一带一路”黑龙江省超导重力台站分项负责人完成了前期的台站勘选等工作,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常金龙获得的荣誉很多,但提起过往的亮眼成绩,他总是言简意赅地一带而过。台站的环境过于艰苦,不少同事受不了,已经转行干其他的事情了。但他却说:“这项工作虽然辛苦,困难重重,却对防震减灾工作非常重要。我会一直坚守在防震减灾一线,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