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川省防震减灾史料征集启事

发布时间 : 2025-07-28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一次次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领导防震减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关于开展《新中国防震减灾史》编纂工作部署,系统总结新中国以来四川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历程,充分反映新时代四川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历史性变革,以史铸魂、以史明理、以史资政,现面社会各界关心防震减灾事业的朋友征集四川省防震减灾史料。 

  一、征集时间 

  集中征集期:2025728-2025831 

  长期征集:20257月起长期征集相关资料 

  二、征集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防震减灾工作重要历史事件、重大活动、重大成就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实物等各类既有史料。 

  (一)实物史料。各历史时期四川防震减灾重大事件的实物留存,包括但不限于标牌、证件、文书、手迹、模型、典型仪器设备等。每件立体实物配三视图照片(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各1张)和相关文字说明,注明对应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实物史料来源、实物权属信息等基本情况。 

  (二)图片音像。各历史时期反映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害风险防治、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地震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历史地震考察研究等领域防震减灾工作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图片资料也可提供组照,强调前后对比。音像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短片、宣传片、纪录片(包含纪录电影)、科教片、微电影、微视频等。每幅图片和声像资料配相关文字说明,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及资料来源等基本信息。 

  (三)方志年鉴。地方防震减灾、地震工作方志年鉴,以及重大地震专题方志年鉴等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地方地震志、地震年鉴、地震史论等正式出版物。 

  (四)典型事例。四川防震减灾工作在各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重特大地震、发挥示范作用创新举措的材料等,包括但不限于总结报告、专题图书、纪实性文章、工作文件、档案材料等。 

  (五)发展实录。反映四川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实录体专题文章,体现四川防震减灾特色和时代特点,展现重大决策始末、重大历史事件来龙去脉,取得的新成果、新成就、新经验等,包括但不限于报告、图书、纪念文集、专刊、画册、回忆录、人物传记等。 

  (六)大事记。四川各地区、各单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重大地震事件、重大活动、重要成就等,可为出版物、工作报告等。 

  三、征集方式 

  (一)捐赠。史料捐赠坚持自愿原则,后期将向捐赠者颁发证书或开具捐赠证明。史料由捐赠者暂行整理、保管,注明名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捐赠方信息等。 

  (二)复制。对持有者不方便捐赠的史料,在双方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可进行复制。图片、文字等资料以复制或扫描的形式,制作成数字化文档,音像及视频资料制作成光盘。 

  (三)借用。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但不方便捐赠或数字化的史料,将采用约定期限和保管要求的方式,签订借用协议暂时出借,使用完毕后将原件归还至持有者。 

  四、征集说明 

  (一)史料提供者需保证史料的真实性、来源的合法性,无知识产权纠纷。提供的史料应严谨客观、真实可靠,符合法律规定,不得侵犯他人权益(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等)。 

  (二)征集物品不限材质、造型、工艺、用途、历史时期等,要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印记,确保史料的价值性。 

  (三)图片类资料以单独图片文件保存,未对原始画面内容进行增删。格式为JPG,分辨率一般不低于1600×1200像素,文件大小不低于1Mb 

  (四)音像类资料格式为MP4MOVAVI等。新拍摄视频及宣传片素材分辨率一般不低于1920×1080像素;历史视频资料分辨率一般不低于720×576像素。特别珍贵视频可不受此限制。 

  五、征集途径和联系方式 

  社会各界朋友可通过信函邮寄、电子邮件发送等方式提供有关信息,提交资料请注明“四川省防震减灾史料+类型+提供者姓名+联系电话”。 

  联系人:何濛滢,15828563275;陈若瑜,19141963429 

  电子邮箱:scfzjzs@163.com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29号。

    

  四川省地震局办公室 

  2025728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