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地震预警示范运行正式在川开通

发布时间: 2021-07-28 17:38:00 来源:四川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7月27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在唐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地震预警网在京津冀、四川、云南、福建等地区开通地震预警示范运行。这对多地震灾害的四川来讲,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因为这一技术系统的示范运行,四川又增加了抗击地震灾害的一大“利器”。 

  

  中国地震警网示范运行新闻发布会 

  为了这一刻,从2018年7月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以来,广大四川地震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全局之力,承担起总投资2.24亿元的项目建设任务;他们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主动申请作为全国“先行先试”地区,努力克服项目建设中未知的困难与问题,为其他地区提供“四川做法”“四川方案”;他们传承、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攻坚行动”,五年任务三年完成。他们在与时间赛跑,他们在与地震赛跑,他们期望四川早日织就这一“地震安全网”,让人民群众的心里不再笼罩地震的阴霾。 

  建成1419个台站,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地震预警网络 

  针对四川多地震灾害的背景和近年来地震频发的形势,四川省地震局着手谋划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建设,在现有测震台网的基础上,集成《简易烈度计川滇地区地震预警示范验证项目》建设成果,以《康定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四川西部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实施为契机,大力开展地震预警技术探索、研究与试验,积累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2018年7月,《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四川子项目》和《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相继落地,标志着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在四川全面启动。 

  为了项目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四川省地震局主动请缨,向中国地震局申请作为全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先行先试”地区,确立“一体化设计、多元化产出,多网融合、一网多用、多级服务”的总体思想和“恢复、整合、兼容、提升”的工作原则,明确“边建设、边服务、边改进”“试技术、试方法、试服务、试标准、试队伍”的“三边五试”工作思路,成立由局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统筹全局技术力量组建工作组,下设指挥部办公室、项目实施组、项目保障组,明确人员职责,实行片区推进责任制,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坚持挂图作战,实行任务“清单制”,倒排工期,加强督查督办,各项任务“压茬”进行。 

  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点多面广,443个台站需要征租地,为了做好点位落实,在地方防震减灾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征租地工作组人员冒着寒冬和酷暑,克服语言类型多样、村民对预警项目建设不理解、租金要价高等困难,耐心与村民协商、仔细勘验地块,最终签订一个个租赁协议,为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四川省地震局监测信息中心负责同志动容地讲“为了建好预警台站,我们的同志长年包括春节等节假日在外奔波,行程数万公里,他们不顾严寒酷暑,克服疫情、汛情等方面的影响和交通困难、基础设施薄弱等困难,还要参与地震应急,无暇照顾家中的亲人,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机构改革之后,虽然部门、人员职能职责发生变化,各地震监测中心站及相关市县部门,抽调人员参与,经过三轮的“百日攻坚”,确保了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目前,四川地震预警技术系统1419个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1个省级发布中心,179个市县转发平台,548个信息接收终端,以及省地震预警中心、紧急地震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形成覆盖全省地域范围、台站间距14千米左右的高密度地震预警监测台网,具备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秒级地震预警能力。截至2020年底,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产出4级以上地震预警报警信息54次。四川地震人以坚毅的行动兑现了“在2020年具备覆盖全省的预警能力”的庄严承诺 

  

  建成的眉山大石桥地震台 

   探索多渠道多方式服务,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7月16日,四川日报川观新闻、支付宝在四川省地震局举行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上线活动。川观新闻、支付宝都是拥有千万级用户网络平台,二者的参与拓展了地震预警信息的服务范围。7月23日,泸州泸县发生4.1级地震,两大平台的用户对其提供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给予高度评价。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预警APP下载界面 

  在地震预警项目建设过程中,四川省地震局大胆探索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方式,2019年12月与支付宝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开展预警程序研发和测试;2020年11月,与川观新闻技术团队开展技术对接并不断完善。通过前期技术攻坚,由中国地震预警网产出、四川省地震局推送的地震预警信息,已在川观新闻、支付宝APP完成对接上线,主要以手机APP弹窗的形式为用户提供秒级地震预警。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快速选择避震措施,有利于消除民众恐慌、减少人员伤亡。 

  

  山县安装的地震预警信息“村村响”系统 

  除此以外,2019年12月,芦山县48个自然村全部以应急广播为依托,使用地震预警终端与其联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地震预警信息“村村响”。继后,雅安荥经、绵阳平武、广元朝天等地也逐步开通应急广播、电视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信息面向乡村服务在全省试点展开。四川地震预警信息APP已正式投入网络应用市场,预警信息接入应急、石油等部门应急指挥平台。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立体联动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和烈度速报信息,将为政府应急救援决策、特殊行业紧急处置、公众地震应急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川地震台副台长、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总工、研究员苏金蓉主要负责该项目的总体构架设计和具体实施工作,她介绍道,“作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先行先试单位,我们时刻在攻坚,虽然目前四川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但是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地震预警信息的服务和应用没有终点,我们仍在继续。” 

  科普与法制助力,更好地发挥地震预警系统减灾实效 

  “地震预警技术要充分发挥社会减灾效益,除了在技术上实现以外,还需要加强科普宣传,促使民众客观认识地震预警、正确识别预警信息、科学进行应急处置,同时健全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制和标准,推动地震预警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四川省地震局公共服务处处长赵永强调。 

  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是行之有效的减灾手段,但是地震预警不能取代其他防震减灾工作,社会民众既要正确认识到地震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又要看到误报、错报、漏报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和对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有限性,消除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是万能的错误认识,保持合理的期望值。为此,四川省地震局近年来组织开发了《地震知识一卡通》一系列漫画、挂图产品,制作了《吹爆全网的地震预警是什么黑科技》《地震预警早知道》等微视频,联合新闻媒体开展了专家在线访谈等活动,在电视台、报刊及网络平台广泛宣传,帮助社会民众逐步树立了对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正确认识。 

  

  四川省地震局与重庆市地震局联合开展地震预警专家访谈活动 

  与此同时,四川省地震局大力推进地震预警方面的地方规章和标准建设工作,《四川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已被列为省政府2021年度立法调研类计划,该办法将对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规划与建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与管理、地震预警应急准备与处置等作出相应的规定。《紧急地震信息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地方标准也正在抓紧制定之中,将确定地震预警信息等级、表现形式等具体标准。办法和标准的出台将为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发挥减轻地震灾害实效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川省地震局组织地震预警立法专家咨询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与科技处副处长王双洪讲,四川在全国率先建成并运行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先行先试”工作发挥了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工程建设方面当好“先行者”,率先打通预警工程建设、采集、处理、发布全链条;在预警技术方面当好“领跑者”,锤炼队伍,改进技术,丰富产品,避免后期国家工程建设“走弯路”;在信息服务方面当好“实践者”,突出精准服务,在服务手段的多样性、服务方式的便捷性和覆盖范围的广泛性作出有益探索;在开放合作方面当好“探路者”,调动社会力量,推动多网融合并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建成为我们实现与地震风险共处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手段,但其健全与完善、广泛而有效地运用,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四川地震人将砥砺前往,不懈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