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都地震人:数十年如一日 坚守前哨岗

发布时间: 2023-02-06 16:25:00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穿过新修的水泥路,北京市地震局房山一般站的蓝白色二层小楼出现在记者眼前。

  8点,房山一般站的观测三人组前往观测台,王彤辉扛着一台水准测量仪,申立静和于春葆分别扛着一根近3米长的测量尺。

  279759ee3d6d55fbd78b72836bd0d64122a4ddc7.webp 

  地震工作人员正在开展观测 

 

  房山一般站始建于1968年,位于八宝山断裂带南端,是北京地区以形变为主的专业地震监测一般站,也是北京市地震局唯一的室外水准测量观测台,承担着长期监测断层活动等职责。地形变观测是地震预测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大陆地壳块体的垂直、水平、地倾斜等观测,来反映现今地壳形变的时空过程,并研究和提取异常信息。水准观测是地震地形变观测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震监测一般站是地震科学研究的最基层单位,是监测预报的前哨阵地。三人组二三十年如一日,做好坚守前哨岗这件事。

  “前年局里给修了路,现在遇到雨雪等天气,我们测量也很方便。”收到雨雪天气预报,50多岁的于春葆说。

  办公楼和001号观测台之间距离400多米,这段路紧挨着万宁公墓。申立静1992年来到这里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一个女孩值班走夜路怕不怕”。

  申立静架稳测量尺后说:“父亲就在站里工作,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习惯了。”

  有年夏天,三人组刚支好器材,只听“窸窸窣窣”声,一条蛇从草丛中游来。王彤辉说:“静姐,你看那边是什么!”申立静扶稳测量尺,扭头看了一眼说:“啊,那没事,晚上值班老看见。”

  夏天日头晒、蚊子咬,冬天寒风吹、冻手脚,每天8点、15点,两次观测雷打不动。自2019年中心站改革后,观测时间优化为周一和周五。

  从泥土路到水泥路、从人工测量读数到数字化观测,从电报传输到拨号上网、再到无线上网,三人组的默契有增无减。

  “数据采好后,都不用说话,一个眼神,申姐和老于的报表、存档等工作就接上了。”大家眼中“什么测量仪器都玩得转”的王彤辉说。

  在于春葆看来,一般站就像家,小王和小申就像他的弟弟妹妹,大家最爱吃他做的鸡蛋青椒盖面。2022年5月,房山区疫情严重时,家住河北涿州市的他往返困难。北京市地震局了解情况后,为其开具相关证明,方便其周末回家照顾患病的妻子。

  “如有急事,我请完假后,他们二话不说就顶上。”当时,王彤辉被隔离在家,每天都在倒数返岗的日子。

  申立静熟练地收起测量尺,盖好002号观测台的盖子说:“仪器越来越先进、便捷。人少了,有事更得扛着。”

  测量后,三人组要完成数据预录与资料处理、上传台网等工作。去年,房山一般站的2名工作人员退休。如遇工作繁忙时,中心站会协调丰台一般站工作人员前来协助三人组。

  15时,雪花如约而至。三人组扛着器材前往测量站。

  东西、南北两段测线共170米、6个站,他们中2人走了31年,1人走了25年,多年来观测数据连续率始终保持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