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千里奔赴灾区,顶风傲雪抗震——四川省地震局石渠5.6级地震现场工作队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0-04-05 10:50:00 来源:宣教中心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4月1日20时23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发生5.6级地震,尽管当地人烟稀少,但是群众震感明显。此次地震位置十分特殊,甘孜位于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东南藏族为主体地区,也此次新冠肺炎除成都外全省疫情最重、确诊病例最多的地区;而石渠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便的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距离省会成都近1千公里

  

  

  现场工作队调查震害途中

 

  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对艰难险恶的环境,四川省地震局牢记使命,立即派出由江小林副局长带队、28名队员组成的现场工作队,连夜赶赴。他们心怀区群众安危,忘却连续行车的劳顿顶着面呼啸的刺骨寒,克服着高原缺氧的种种不适,翻山越岭、夜以继日地工作,协同当政府力抗震救灾,以忠贞不渝的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训词,以舍生忘死的精神履行着应急人的职责,以舍我其谁的豪迈展示着四川地震人的担当。

 

  方协调,保障应急

  “不,我要回工作队,那里需要我,其他同志不熟悉。”应急救援处副处长、应急保障中心副主任陈峻不同事的劝阻,挣扎床,离开了石渠县人民医院。此渠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陈峻第一时间随队出发,这已然是他为一名“老地震现场”的习惯和自觉

  到达康定后,得知甘孜州仍然坚持疫情强化防控,沿途各地严格管控检查、交通管制,陈峻与甘孜州应急管理局同志沟通,开辟了绿色通道,组织集中补给,规划道孚线路,把人接触感染风险降到最低,然而一路上仍然离不开必要的协调,他忙前忙后,多方说明,终于保证现场队平安、顺利到达石渠

  

  

  峻在驻地吸

 

  踵而至的问题让峻心急如焚,现场工作队员陆续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头痛等高原反应症状,他立即协调石渠县委、县政府,并得到大力支持,当地送来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与吸氧设备,还派遣医护人员与现场工作队员同住,解决了现场工作队燃眉之急。然而,终日的劳累和高强度的工作将一向自恃身体强壮的陈峻击倒了,4月4日下午,他病倒在现场,被送石渠县人民医院紧急救治。当得知他身患糖尿病仍坚持工作时医生叮嘱务必放下工作休息。可陈峻待病情稍缓,又毅然归队工作,因为他心里放不下的是任务。

  同样承担现场协调任务的康定地震中心站副站长张利兵在地震发生后,立即赶到甘孜州应急管理局汇报震情,并连夜组织情分析会商,继后随队赶往石渠。刚地震现场,在高原地区工作20多年的利兵也出现高原反应,他依然坚持病工作,可严重的高原反应导致他意识模糊,不得不紧急吸氧救治,但他一待症状缓解,又随即投入到工作中

 

  不辞辛劳,星夜兼程

  地震应急保障中心驾驶王兴国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曾参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多次重大地震应急任务。此渠地震发生后,他本年纪原因不必再到地震现场,可明知路途艰险,依然自告奋勇参加。用他的话讲,“作为地震人,必须站好最一班岗。”

  经过连续12小时行驶,终于将队员安全送达石渠,王兴国心终于缓了一口气,可随即而至的高原反应折磨得他无法入睡,只得强制自己闭目休憩。为了保证白天随时出队,王兴国服用随医生发送的安眠药物,以尽可能保证最佳的工作状态。每当同事关心他这老同志身体扛得住不时,王兴国总是颜悦色地说:“你们跑现场更辛苦,我随时都可以在车上休息。”他不想让自己成为现场工作队的一名“累”,更不愿因自己而影响到现场工作的开展

  星翔师傅同样是一名“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一直自诩“全省的公路上都有的车轮子印”。在前往石,他始终保持一贯的微笑,安慰随车的队员们道:“我开车你放心,保证把你们安全送到石渠,你们安心休息,到了好马上工作。”可岁月不饶人,已经旬的他虽然豪情不减,但身体已今非昔比。到达石渠县城后,张星翔立马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随车的队员们不禁纷纷上前他的手,感激地说道:“张师傅,您辛苦了!”他们心里知道,为了把大家安全送到,他全神贯注,没有休息片刻。可张星翔露出他那标志性的笑脸道:“没,休息一会儿就好了,我还要送你们去工作呢。”

 

  畏艰险,深入调查

  历经长途跋涉,一到石渠地震现场,16名震害调查组队员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他们兵分四路,直震中附近的温波镇、长须贡马乡、长沙干玛乡、长须干马乡等乡镇开展震害调查工作。

  应急保障中心调查组技术骨干格桑扎西主动请,义无反顾前往海拔4600多米的最高调查点调查。出队,他的妻子一再嘱咐他要注意安全、平安回来,对他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然而他于心戚然,因为妻子已经怀孕,预产期就5月,他走后,妻子就只能独自在家,无人照顾。作为地震应急人,格桑扎西谙自己的职责使命,只有更好地完成任务才能妻子的期望

  

  

  桑扎西(左)向当地村民询问灾情

 

  四月的石寒风凛冽、雪花飞舞,前往震害调查的道路暗冰密布、危险重重,格扎西发挥自己曾常年在高原工作、熟悉当地气候环境的优势,冲破暴雪,淌过冰河,圆满完成调查任务。高原的寒无情地皲裂了他的嘴唇,露丝血迹

  到达震区当晚刘玉法、梁厚朗作为外业调查人员连夜深入震中周边乡镇摸排灾情,虽然曾多次参与地震现场工作,但此次石渠地震现场工作的艰难远远乎他们的想像,当地道路崎岖不,夜间温度在零下,不时下起暴雪。当回到驻地时,他们冻得浑身哆嗦,满头冰碛,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风雪夜归人”。

  我工作的氛感染着现场工作队每位队员,然而恶劣的气候和连续的工作却摧残着他们的身体。大部分队员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剧烈头痛、呕吐不、无法入睡、呼吸困难等种种症状折磨着他们的身心。

  

  

  现场队员在检测身体

 

  尽管如此,4月4日上午,得知还需到无路可、无人居住的山区补点调查时,现场工作队害调查组队员争先恐后请命前往。确保震害调查科学、准确俨然根于他们心里使命

  截至4月4日,连续十多个小时奔波现场工作队震害调查组队员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严重的高原反应,用时30余个小时,出色地完成震中周边7个乡34个调查点的灾害损失调查与烈度评定工作。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调查点平均海拔超过4300米,最高点达到4600米。

  此外,他们还承担着救灾指导、科普宣传、舆情导控等工作,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提供了抗震救灾技术咨询向当地群众放了防震减灾挂图、读本、拉页等一系列科普资料,引导当地群众树立抗震救灾信心。

  

  

  现场队员向当地群众发放科普资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就是这样一支可亲、可、可敬的地震现场工作队在危时刻负重前往、勇敢逆行,忠贞不渝地展现着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