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南亚大地震应急反应几点启示

发布时间: 2006-04-01 14:18:30 来源: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2005年10月08日当地时间8时50分36.0秒(格林尼治时间03时50分36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度,东经73.6度)发生7.8级强烈地震,波及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印尼等国。地震给巴基斯坦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巴基斯坦地震灾区统计,有86,000多名巴基斯坦人被证实在地震中遇难,另有100,000多人受伤,330万人无家可归。灾区重建需要50亿美元和10年时间。印度官方统计,印控地区死亡1115人。

地震威力相当于128颗广岛原子弹,造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100公里。几乎撕裂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有5个县遭到了地震的袭击,受灾最重的地区是穆扎法拉巴得、巴格、曼瑟拉和巴拉科特,其中伊斯兰堡以东约75公里的巴控克什米尔拉瓦拉克特地区,许多土坯房屋在地震中坍塌,几个村庄被彻底夷为平地。拉合尔、白沙瓦、奎塔以及旁遮普省80%和西北边境省70%的地区都有明显震感。距离巴得东南40公里的巴格镇有11000人在地震中遇难,数个村庄的居民全部在地震中丧生,整整一代人在地震中丧生,死亡最多的是学龄儿童。

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快速反应,积极应对灾情;国际社会也紧急行动起来,各国应急救援队伍大显身手,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灾区,着着实实地演绎了一场空前的震灾救援世界大行动。巴基斯坦地震大救援牵动世人的心,其应急反应则给我们提供了几点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灾民的应对能力往往非常有限,甚至丧失应对能力。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国家政府,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决策,动员、组织全国的力量积极应对灾情,监督政府部门的救援行动,呼吁国际社会的援助,对灾害的救援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迅速做出应急反应。8日当天,总统穆沙拉夫和总理阿齐兹前往伊斯兰堡倒塌的公寓楼现场,视察灾情,号召国民经受住地震考验,指示巴基斯坦军队尽全力在各个灾区展开救援行动。随后,成立救灾特别小组,组织军民共同抗震救灾。9日,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在总理官邸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地震后的形势。阿齐兹在这次会议上将此前宣布的10亿卢比的救济金额增加到50亿卢比。动员内阁成员捐出本月的薪水,用于救灾基金。并宣布将为地震中的死者以及遭受的巨大损失进行为期3天的哀悼。穆沙拉夫总统巡视了受灾严重的曼塞赫拉和穆扎法拉巴德后,发表讲话,请求国际社会协助救援工作,呼吁国际社会给予药品、帐篷、运输直升机以及经济方面的援助。军队派出直升机和C-130运输机,向受灾地区运送军队和救灾物资。10日总理阿齐兹主持召开巴基斯坦政府内阁会议,决定成立对外援助委员会、当地资源动员委员会、西北边境省特别委员会和自由克什米尔特别委员会4个委员会,在西北边境省中部地区的曼塞拉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首府穆扎法拉巴得设立营地办事处,以深入一线监督救援工作,并加速向灾民发放救援物资。要求卫生部长做好各项准备,在首都伊斯兰堡接受大批受伤民众,并为之进行治疗;在灾区,为民众进行预防接种。任命总理视察委员会主席法鲁克-艾哈迈德为政府赈灾专员,监管政府部门的救援行动。

在政府的动员下,未受灾的地区也紧急做出反应,向灾区派出紧急医疗队,募集款项支援灾区。10月9日,巴边境省份的3家大型医院组成的医疗队赶赴地震灾区,开展卫生救援。巴基斯坦西部城市白沙瓦等地,人们走上街头为地震灾区募捐,支援救灾行动。

启示二:巨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往往超出了受灾国的救援极限,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拯救更多的生命;国际社会也需要通过参与国际应急救援行动,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锻炼、提高本国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

巴基斯坦地震灾情震撼了全球,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获悉这次灾难后,立即向巴基斯坦政府致电慰问,表示向灾区提供援助的愿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8日发表讲话,对巴遭受强烈地震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深表同情,表示联合国将尽全力援助受灾地区。与此同时,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在日内瓦的总部积极开展准备工作,响应灾区提出的援助需求。

世界各国纷纷投入空前紧急大救援。中国、德国、英国、法国、土耳其、日本、西班牙、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富汗、约旦、意大利、加拿大、荷兰、波兰、新加坡、马来西亚、也门、美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难民署都派出救援队,前往巴基斯坦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用联合国负责协调巴基斯坦大地震的国际援助工作的高级官员埃格兰话说,全球应急救援系统的运作已经到了极限。

参与紧急救援的各国队伍在紧急救援中互相切磋了技艺,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水平。巴基斯坦地震应急救援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巨大自然灾害,协力开展紧急救援行动提供了非常精彩的典范。

启示三:巨大自然灾害的救援行动,往往超出了受灾小国的物资极限。国际社会提供的紧急救援物资,对灾害救援效果至关重要。灾后国际社会的援助资金对缩短受灾国的灾后重建周期和全面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次大地震造成79,000人员死亡,65,000多人受伤,330万人无家可归。仅灾区重建就需要50亿美元和10年时间,震灾救援和震后恢复所需的物资和资金显然超出了巴基斯坦本国的极限。震后,巴基斯坦总统及时向国际社会请求协助救援,呼吁国际社会提供经济支援,国际社会也很快做出响应。

10月11日,联合国向国际社会发出为巴基斯坦地震募捐27200万美元的呼吁,用于挽救生命和早期恢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向灾区紧急运送了包括药物、食品及帐篷在内的救援物资。世界银行承诺援助4000万美元,亚洲开发银行承诺提供首批援助款1000万美元。

中国政府8日决定向巴基斯坦提供数批救援物资和620万美元现汇的紧急救灾援助,并迅速运抵、交付。

欧盟、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泰国、阿富汗、印度、菲律宾、西班牙、韩国、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土耳其等国也都纷纷承诺向巴基斯坦灾区提供现金和物资,援助灾区的重建。其中,土耳其承诺1.5亿美元援助巴地震,是最大的援助承诺国。

此外,一些世界知名公司如柯达、波音和中国北方、香港和记黄埔与李嘉诚基金会等也纷纷解囊相助。

启示四:受灾国与联合国对救援和援助承诺的跟进督促,对取得灾害救援最后成效至关重要。

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巴基斯坦大地震,震毁了山区道路,严重阻碍灾区腹地的救援,地震发生后20多天,仍然有30%的灾区,20多万灾民没有得到任何救助。一方面,各国派往灾区的先期救援队伍纷纷打道回俯,另一方面,随着冬季的来临,饥饿、严寒和伤病正威胁着更多的生命,致使巴基斯坦的救灾形势更加严峻,超过了去年底印度洋海啸后的严峻程度。

面对严峻灾情,巴基斯坦政府和联合国展开异常积极的外交活动,游说各国加大援助力度。并于10月26日,联合发起在日内瓦召开捐助国大会,进一步通报巴基斯坦灾情,敦促世界各国尽快兑现援助承诺,并为巴基斯坦筹集更多的援助资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本人亲自出席这次会议。

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各援助国加大了救援力度。中国派出了第二批救援队赴巴基斯坦,开展深入救灾。北约在10月21日同意加大对巴基斯坦灾区援助的力度,包括向灾区派遣多达1000名军事工程师、军队医疗队成员和其他部队。美国也在10月24日决定将在巴基斯坦进行地震救援行动的美军士兵由原来的560人增加到1000人。各国承诺的赈灾款也开始逐步兑现。

此外,灾后重建的援助工作也开始提上日程。10月31日,中国政府代表团赴巴基斯坦,与巴基斯坦政府共同商议中国政府帮助和参与巴基斯坦灾后重建事宜。

启示五:面对特大自然灾害,搁置争端,开放边境,为救灾工作提供便利。

巴基斯坦和印度因克什米尔地区领土争端由来已久,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 1998年5月,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南亚局势一度紧张。1999年2月,应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邀请,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乘车抵达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对巴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拉合尔宣言》,印巴关系趋向缓和。但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都布有重兵,克守着实际控制线。

巴基斯坦地震在双方控制的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损失。为了救助生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双方搁置争端,达成协议,开放实际控制线沿线5个地点,使控制线两侧灾民方便地在这些地方接受救灾物资。允许双方受灾居民在提出申请并确认身份后,就可以穿越实控线。印方还准备在实控线沿线开放3个救济站,接纳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避难居民。

印巴双方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从灾害救援大局出发,搁置争端,协力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高度赞赏。

启示六:大地震往往对灾区的道路造成巨大破坏,大地震的救援前期,抢修道路,清理路障,恢复交通是救援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

巴基斯坦大地震,毁坏了道路,中断了交通。数百万灾民的救助,只能靠直升飞机运输,真可谓杯水车薪。大量的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迟迟不能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大大迟滞了救援行动,震后20多天,仍然有30%的灾区,20多万灾民没有得到任何救助。尽管,10月21日北约决定各派出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的工程人员将作为先头部队,帮助清理和修复被地震毁坏的道路,以保证援助物资的运送,但是,救援前期的最宝贵时间,却因交通中断没能充分利用,失去了拯救更多生命的最佳时机。

总之,大地震应急反应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总结前人的教训,不断积累经验,事前做好应做好各种准备,将大大提高应急反应的成效,救助更多的生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