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5.12”防震减灾工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东南网5月12日讯(本网记者陈楠)地震是自然界重大灾害之一,防震减灾工作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5.12”防震减灾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相关安排及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进展情况。以下是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记者:地震预警系统在福建地区的示范运行情况如何?
省地震局林树副局长:2012年9月起,我局自主研发完成的地震预警系统投入在线测试运行,也使我省成为全国地震预警示范地区之一。截至2015年4月,该系统已成功处理并在地震系统内发布了多个福建省内及台湾地区的较大震级事件,取得了预期效果。
据统计,在此期间共处理发布省内M3.0级以上地震14次,台湾M5.0级以上地震19次,系统自动产出的各项参数与人工校核结果间偏差也较小,可以说完全达到了系统的设计目标。2015年1月起,地震预警系统已面向全省地震系统工作人员发布地震预警测试短信。根据工作部署,计划在2017年左右正式实现面向全省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为此,我们正在积极开展地震预警信息公众发布系统建设,研发专用信息接收软件、接收终端等。此外,我们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也已在甘肃兰州、首都圈地区等多个区域内得到推广应用。针对系统在线运行期间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完善,力争早日为全省公众产出稳定、高效、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
记者:地震预警系统在技术上存在哪些局限性?
省地震局科学技术处处长黄宏生:地震预警需要在震后数秒内对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等做出快速估算,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供利用的监测数据十分有限,因此将影响到参数的准确产出,这也是地震预警系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地震预警系统在技术上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
首先,在震后数秒时间段内所观测的数据很可能只反映了地震的部分信息,尤其对于大地震而言,因此预警系统基于这些观测数据所产出的地震参数很可能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有一定的偏差。可以说,地震预警是以牺牲一定精度的代价来换取速度。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海域M9.0级地震为例,尽管日本“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在首个观测台站记录到地震波8.6s后就发布了第一报地震预警信息,但发布震级只有M7.2,相对于真实的震级还是差距很大。
第二,由于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处理系统,系统的可靠运行依赖于计算机、地震仪、通信传输等多种设备,地震预警系统可靠性依赖于这些设备的可知运行。此外,地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然灾害现象,其复杂性超出了现有认识水平。因此,存在误报和漏报的可能。同样以日本“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为例,尽管该系统已早于2007年起就开始正式为日本民众提供警报服务,但2013年8月8日,该系统还是发布了一个“发生M7.8级地震”误报。
第三,由于地震预警系统是在震后最初一段时间内根据所观测到有限数据产出地震预警信息,从首个地震台接收到数据,到系统自动处理产出预警信息,再到用户接收到预警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会造成震中周围一定范围的区域里无法及时接收到地震警报信息。而这些区域往往是在地震中破坏最严重、也最需要地震预警信息的地方。
记者:地震预警具有哪些作用?对于公众,得到预警信息后如何采取应急避险?
省地震局科学技术处处长黄宏生:地震预警技术是地震监测的新技术、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手段,已在多个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引起重视并得到综合应用。例如,预警信息可以使人们利用宝贵的有限时间,撤离危险的场所,以减少伤亡;可以使快速列车减速或停驶,以防止出轨;可以控制关闭煤气开关,以减少地震次生火灾;可以停止某些生产过程如高空作业等,以消除潜在威胁,达到减轻地震灾害,防止次生灾害的作用。
地震预警可以利用的时间很短,只有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应紧急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公众在得到地震预警信息后,首先不要慌张,应该保持镇定,按照疏散指示,迅速撤离到空旷场地或迅速躲避到结构上相对完全的地方。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在中小学生的地震安全保障工作做了大量工作,请介绍下工作措施和成效?
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副处长洪星:一是通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即“校安工程”,近年来全省约有900万平方米抗震设防不达标的中小学校舍进行了抗震加固或拆除重建,极大提高了我省中小学校校舍的抗震能力。
二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省地震局与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了《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认定与管理办法》,全省各地依据管理办法开展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共评审认定87所“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三是指导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全省中小学校依照《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上地震应急避险和紧急疏散演练,提升中小学生的防震避险和逃生技能。
四是依托全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适时组织中小学生前来参观见学,学习了解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记者:民众如何知道身边有没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省地震局副局长林树:目前全省符合国家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567个。我局在官网开设“基于百度的福建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查询系统”,向社会公布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民众可通过该系统了解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相关信息。
记者:我省地震灾害救援队如何在抗震救灾实战中发挥作用?
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副处长洪星:为不断提升我省各级地震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除组织队伍日常训练外,这几年我局连续组织各种层次的地震救援演练。
2012年9月27日,我局组织省级地震救援队,在福州开展了省级地震紧急救援队联合演练。本次演练以提升本省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为主题,以拓展队伍训练模式为主线。
2013年5月7日至9日,代号为“华东联动-2013”地震应急救援协作演练在福州举行。此次演练筹划层位高、参演单位多、内容设置实、跨区机动远、组织方法活。是自2011年全国武警各应急救援队成立后,全国范围内首次大规模警地联合跨省区域联合演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一市省级救援队各37人,共计252名人员、42台车辆参演。
2014年5月12日至5月13日,代号为“闽动-2014”的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演练在福州举行。全省共有9支市级地震紧急救援队、383名消防官兵及9个地市地震局工作组参加演练。这是我省设区市市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以来,首次举行的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科目设置最难、演练流程最接近实战的一次警地联动跨区域拉动演练。
5月中旬,我局将组织我省县(市)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行代号为“闽动-2015”的地震应急联动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