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助推全面提升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四川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介绍

发布时间: 2018-08-29 11:00:00 来源:DOCSOURCENAME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还作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提出要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启动实施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升四川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客观需要,是扎实推进新时代四川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工程。

  项目概述

  四川是我国多地震省份之一,近年来所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芦山7.0级地震、康定6.3级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中国地震局支持建设《四川西部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纳入《四川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并在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启动实施,以实现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和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为政府应急决策、公众逃生避险、工程紧急处置、地震科学研究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维护社会稳定,减轻灾害风险。 

 

2008-2017年四川3.0级以上地震活动分布图

 

  地震烈度速报是依托广泛分布的地震台网,在震后数分钟内快速确定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尽快掌握灾情严重程度和分布状况。

 

地震预警原理图

 

  地震预警是依托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台网,在震后数秒内快速估算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这目标地之前发布警报。

  项目构成

  《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由4个部分组成:

  (1)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四川部分),国家投资1.6亿元。

  (2)四川西部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中国地震局投资771.78万元。

  (3)康定地震恢复重建项目,四川省投资建设。

  (4)九寨沟地震恢复重建项目,四川省投资8282万元。 

 

  设计思路

  《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按照“一体化设计,多元化产出,多网融合,一网多用,多级服务”的基本思路,所有项目均按照“恢复、整合、兼容、提升”设计原则,落实四川监测能力提升相关规划目标任务。

  恢复:恢复九寨沟、康定地震受损台站;

  整合:整合测震、前兆、强震等监测手段,统一进行综合管理。

  兼容:融合测震、强震、烈度计“三网”台站于一体进行产出,及时提供速报信息服务。

  提升:提升全川整体监测能力、防震减灾服务能力、大震监测应急产品的服务能力,提高成果的展示度和影响力 。

 

项目设计思路

 

  项目分为三个层面设计其总体框架:一是技术支撑层,二是成果部署层,三是公共服务层。

 

项目总体框架

  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台站观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5个部分。

  台站观测系统是基础——实时监测地震地面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观测数据产品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是核心——分析、判断、加工实时观测数据,及时产出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等信息产品,并推送到信息服务系统。

  信息服务系统是关键——进行定制化处理加工,形成服务信息,通过通信媒介和终端分门别类推送至社会公众和行业用户。

  通信网络系统是纽带——负责连接各技术系统,确保数据与信息传输高效、稳定、安全。

  技术保障系统是保证——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是运行保证,监控各系统运行状态,评估系统运行质量,开展检测和维修,确保技术系统良好运行。

 

 

 

 

  建设规模

  一是以显著提高四川西部地震监测能力和优化全省台站布局为目标,充分统筹康定地震和九寨沟地震重建项目建设,在监测空白区、重点监视防御区和监测能力较弱的地区,新建(增)监测台站637个(不包括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的一般站727个、九寨沟重建的一般站136个)。到2021年汇集到中心的台站达到2003个

  二是以标准化信息化为目标,升级改造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核心机房和国家级台站,新建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改造中心机房数据存储系统,核心数据流服务器和处理设备。

  三是在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融合测震、强震、烈度计台站、市县和社会台站,部署超快地震速报软件,安装地震预警发布终端,开发监测产品系统集成和应急服务接口,提升地震信息社会服务能力。

  预期效果

  一是优化四川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四川台站数量成量级倍增,将由目前的60个台站,增加为697个,消除甘孜州石渠县地震监测空白区,其中2018年能力提升和康定地震重建项目完成后将达到166个,2019年九寨沟重建项目完成后将达到251个。

  二是提升紧急地震信息服务能力,快速发布紧急地震信息,实现地震预警。在重点监视区其监测能力达到ML1.0级,并实现超快速报能力:M.0级以上地震震后30秒内报送基本参数,2分钟自动速报,8分钟完成人工初报,提升地震信息服务能力。

  三是保障业务系统稳定运行,提升中心数据汇集、存储、自动处理和分发能力。

  四是丰富四川地震监测产品,提升监测产品服务能力和监测成果的展示能力,大震后应急产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产出的实时性及对外服务的实时性,服务方式的多样性。 

 

四川测震台站分布图(2021年项目完成后)

 

  应用服务

  (一)政府部门紧急地震信息应用。向国家和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发布地震参数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动参数速报等信息,服务政府应急救援决策。 

 

项目服务功能

 

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

 

 

  (二)社会公众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省市县级电视台、高影响力的新媒体企业等有针对性地发布原地报警、地震预警、地震参数速报、地震烈度速报等信息,并由其向社会公众传播,服务社会公众应急行动。

 

 

  (三)学校地震预警示范应用。向重点区内示范性中小学校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学校师生的地震逃生避险,并形成推广应用机制。

 

 

  (四)行业地震预警示范应用。向铁路、核电、水利、燃气、化工等行业企业发布原地报警、地震预警、远场大震预警、地震参数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动参数等定制化紧急地震信息,服务行业企业的地震紧急处置。

  综合效益

  (一)健全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举措。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推动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减灾基础设施、提升减灾服务能力提供先进可靠的平台基础。

 

 

  (二)减少社会公众地震伤亡的有效手段。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震中附近的社会公众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社会公众可以及时逃生避险。

 

 

  (三)提升重大工程安全水平的有力措施。为高速铁路、核电站、燃气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形成跨行业的地震紧急处置联动能力,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水平,有效减少次生灾害损失。

 

 

  (四)开展抗震救灾指挥决策的科学支撑。震后数分钟内快速获取县城和乡镇的实测地震烈度,快速确定灾情分布和重灾区位置、可能埋压人员集中区域、重大次生灾害可能发生地点、灾民安全疏散场地等信息,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门高效指挥救灾行动,合理分配资源力量、最大限度利用救灾“黄金72小时”提供科技支撑。

 

 

  (五)推动国家地球科学创新的基础平台。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三网合-”实时传输的地震观测台网,推动实时地震学、实时灾害学、地震工程学发展,促进发震构造和发震机理研究,为推动经验地震预报向物理地震预报转变奠定重要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