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搞好防震减灾工作
德阳市防震减灾局 黄声德
“十一五”期间,我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在省地震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抓好基础,扎实工作,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五年来,荣获中国局防震减灾综合评比二、三等奖,抗震救灾特殊贡献奖,创新奖;荣获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综合评比一、二等奖;荣获德阳市委、政府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二等奖。
一、“十一五”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和省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对地震监测的要求,市政府和省地震局共投入110万元用于地震监测能力建设和“三网一员”建设,完成了“三个建成,一个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三个建成”:一是在白马台建成了数字化遥测地震观测台,结束了靠模拟测震,图纸记录地震的历史,实现了计算机处理地震数字的目标;二是在德阳市地震监测中心建成了地震数据传输信息网,实现与相邻市、县地震台联网,数据资料共享的目标;三是在六个县(市、区)145个乡(镇)建成了市、县、乡(镇)为一体的地震“三网一员”队伍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一个基本实现”:在白马川-08#,绵竹39#基本实现了前兆数字化仪器项目改造,前兆观测数据资料共享平台搭建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市地震监测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市政府把新建地震监测中心、台网、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纳入了重建项目规划,国家和市县安排地震监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4380余万元。
(二)震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市政府制定了《德阳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新建、改建、扩建重点项目和生命线工程及易发生次生灾害工程,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到目前为止,全市30余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地震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25个工程项目出具了抗震设防要求意见书。全市中小学、医院等公共设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均按新的抗震设防标准执行。基本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抗震设防建设示范点任务,全市8个示范点,1405户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在汶川“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得到充分检验,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肯定。全市“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33万多户农村新建住房均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示范学校活动取得成效。如: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旌阳区城南街道花园巷社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区地震志愿者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绵竹武都小学参加救援,从倒塌的废墟中救出9名学生,挖出遇难者182具,并投入了市二医院抢救伤员的战斗中。又如: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四川省孝泉中学,“5.12”特大地震时,校舍和教学楼大面积倒塌,由于平时加强了学习防震减灾避震知识和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地震中没有师生伤亡。五年来,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1个,省级示范社区2个、市级示范社区4个、县级示范社区8个,创建省级示范学校7所,市级示范学校11所,县级示范学校11所。
(三)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狠抓了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学校、重点企业制定地震应急预案1200件,市政府依托公安消防组建了灾害综合应急救援支队,队员人数为300人,同时挂德阳市地震应急救援大队牌子;依托旌阳区城南街道办事处组建了一支200人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投入装备40万元;各县(市、区)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均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2010年3月,德阳市政府与德国减灾署联合举办了“第一响应人”培训。五年来,德阳市开展地震应急演练180余次,培训地震应急骨干22次150人;开展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活动90次,制作画册、读本及挂图71200件;在学校、公园、体育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23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200余个,应急物资储备库7个,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正在开工建设。
(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十一五”期间,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民众的防震避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五年来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50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万册,举办讲座30余次10万人,培训公务员8000余名。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得到了较广泛的宣传,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五)“5•12”汶川特大地震应急工作发挥了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波及,地震给我市经济社会、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我局认真履行大震应急职责,第一时间向市政府报告了地震三要素,第一时间组成现场工作组深入到极重灾区了解灾情,第一时间向省上反映灾害损失情况。为当好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参谋助手,我局在省局的指导下,密切关注震情发展趋势,搞好余震监测,加密进行震情会商,先后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震情会商意见15份,震情简报70期,为领导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参考意见。及时组织人员了解全市地震灾害损失情况,配合国家和四川地震局灾害评估专家小组开展工作,为国家确定极重灾县、重灾县奠定了坚实基础。抗震救灾期间向市抗震救灾指挥提供灾情报告20余份,提出抗震救灾阶段性意见和建议12份,得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采纳,同时还积极指导各县(市、区)防震减灾部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六)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
“十一五”期间,根据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建立健全我省地方地震工作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国家对汶川地震灾区县(市、区)地震烈度的调整。在2008年完善什邡和绵竹防震减灾机构的基础上,2009年7月,罗江、旌阳、中江、广汉四个县均成立了独立的防震减灾局,明确为政府参公管理正科级事业机构,配齐了领导,落实了工作人员,2009年10月市编委为我局新增编制2名,增设内设科级机构1个,增加科级职数3名。2010年市和各县(市、区)防震减灾机构在机构改革中得到保留和加强。市、县机构的建立和健全,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主要经验与作法
五年来的工作实践,积累和探索一些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条:
(一)党政重视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非常重视,将其列入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市委在2007年10月同意成立了中共德阳市防震减灾局党组,配齐了行政领导班子,保证了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二是每届政府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最近市政府六届七十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德阳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三是坚持每年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专题总结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四是主动邀请市四大班子领导参加防震减灾重大活动。几年来,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方小方,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市政协主席刘哲等主要领导先后参加了防震减灾宣传、立法调研、工作调研、各类会议和重要接待活动,大大提升了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影响。五是建立和健全防震减灾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均成立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防震减灾局。“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各县(市、区)均成立独立的防震减灾机构。六是通过市政府办发文推动防震减灾工作。近几年来市政办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德阳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下达地震监测台网和宏观观测点建设任务的通知》,对于指导面上的防震减灾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七是主动接受市人大、政协的监督。近年来,我局先后向市人大主任会议,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专题汇报防震减灾工作5次,涉及应急救援,“十二五”规划编制,群策群防工作,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工作,还通过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提案、人大议案帮助呼吁解决了群策群防、应急救援经费。
(二)加强部门协作是搞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条件
防震减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因此,做好部门协作,社会联动,公众参与才能实现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近几年来,我们把加强部门协作作为搞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条件,避免了防震减灾部门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主要措施是:一是每年以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名义召开两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通报全年工作情况和有关震情形势,组织学习国家、省有关防震减灾政策法规;二是凡是以市政府出台的带全局性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德阳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初稿出来后,分别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对部门之间涉及职责职能有交叉的主动进行沟通、协调,确保文件顺利出台。三是凡是涉及防震减灾法律宣传和科普宣传应急演练,我们主动邀请市级有关部门参加,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四是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定期以《防震减灾动态》的形式通报市级有关部门,让他们充分了解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五是对创建省级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学校活动,我们与市民政、科协、教育、应急等部门组成检查认定组,深入实地进行检查验收、确认,提高了部门参与创建工作的实效。六是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视且做出成效的单位,每年在市政府召开的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进行通报表彰。通过以上措施,部门之间协作更加紧密,防震减灾工作影响得到扩大。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搞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途径
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搞好防震减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一是每年利用科技宣传周、法制宣传日、科技三下乡和防灾减灾日开展防震减灾法律和科普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活动;二是利用《防震减灾法》颁布十周年和新的《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之机,组织召开贯彻《防震减灾法》座谈会,举办防震减灾工作回顾展,大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三是利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播放地震科教片,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电视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四是制作防震减灾明信片、宣传卡、纪念信封,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是将《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纳入全市公务员培训内容。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得到广泛宣传,从而提高民众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四)做好平时准备是搞好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手段
地震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特大地震就会给当地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没有攻克地震监测预报难题之前,做好平时应对地震灾害的准备是防震减灾部门的重任。近年来我们在做好平时准备工作上很下功夫:一是搞好地震预案准备。主动抓好全市及中小学校、公共场所、重点部门的应急预案建设工作,按照部门各自的职能履行大震应急职责。做到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向政府报告地震三要素,第一时间发布震情公告。二是搞好应急队伍建设。投入灾后重建资金110万元,建立社区自愿者救援队,配备了装备,保证战时投入抢险救援。三是做好应急综合和单项演练,保证第一时间现场工作组到震区开展工作。四是平时做好应急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公众防灾救灾和避震意识。
综上所述,虽然在“十一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探索了一些经验,但是与兄弟市州防震减灾工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使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