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生命只为一个信仰——重庆红色教育有感

发布时间: 2011-06-30 15:13:00 来源:台管中心党支部党员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红岩》、《烈火中永生》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还依稀记得小学每逢清明,老师便携上我们来到“华西”毛英才烈士像前,送上一朵小白花,鞠上深深的一躬。幼年的我是那么的朦胧,不知道什么是地下党,更不知道什么是信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一一年六月十四日,入党的第一次宣誓。在渣滓洞前,在人群之中,我为这个称号而荣耀,我更为我是一名共产党人而自豪、而骄傲。曾经向着少先队旗宣誓,继承先烈的遗志,踏着先烈们的脚印前进。现在我来到了先烈们战斗的地方,步过一间间牢房,望着一张张照片,仿佛穿越到了过去,去感悟他们的内心,去领略他们的精神,去触碰他们的力量。 

  渣滓洞原为煤窑,因为渣多煤少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邻沟,地形隐蔽。1943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将其改造为看守所。监狱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有一个放风场,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女牢两间。被囚禁在渣滓洞监狱的主要是“6.1”大逮捕的“要犯”,华蓥山武装起义失败后的革命者,《挺进报》案和民革命案中的被捕人员。如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何雪松等政治犯最多时达300多人。我们已无法见到当初的原貌,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纵火焚烧了渣滓洞,仅逃出15位被囚禁的革命者,其余皆不幸牺牲。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1939年春,戴笠为审讯、关押革命者,亲自出马到歌乐山下一带选址,用重金买下改为看守所。军统将白公馆改为监狱,地下贮藏室改为地牢,原防空洞改为刑讯室,一楼一底的住房改为牢房。关押的均属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例如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200多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一批批关押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人,大多被相继一一残忍杀害,他们没有屈服,他们没有低下高贵的头,这需要何等的英勇气概,需要对党和祖国的无比热爱以及他们对信仰的无比忠诚。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社会在发展,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推进,当年的疾风暴雨,血火硝烟早已散去,我们已随着时代的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迈入温馨、和平的时代,我们过着安详、充裕的生活,那段历史已离我们渐行渐远。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失去信仰,我们将一无所有。“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我无法去改变什么,只能律己而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