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芦山花更妍—— “4·20”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回眸
产业振兴:提升灾区“造血”能力
灾后重建的东风,吹拂过姜城大地。芦山灾区群众陆续住进了新房子,还盼着过上好日子。灾后重建中,芦山县坚持实施五大战略,大力推进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中区和10平方公里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目前,产业集中区已有350余名受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全部建成后可解决4500人就业。依托园区示范,全县重点建设了茶叶、猕猴桃两个“万亩亿元”基地,发展壮大五大特色种养殖业,带动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由2013年全省盆周山区县的倒数第一跃居前列。
“现在在园区里上班,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稳定收入。政府为我们重建新房协调的贴息贷款就能早日还清了。”芦山产业集中区建设发展,让飞仙关镇朝阳村群众竹枝茂找到工作,解决了“饭碗”问题。
大规划带来大产业。
大产业带来大市场。
大市场也必将带来芦山的大发展和新腾飞!
震后两年,芦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基本成型,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茶叶、猕猴桃两个“万亩亿元”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锦烨”(茶叶)商标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2家专业合作社被评定命名为省级示范社。精心规划建设乌木根雕产业园,根雕艺术城一期项目和配套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完工,根雕产业园相继获得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三批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称号;启动飞仙、县城、龙门3个国家4A级景区创建前期工作和7个旅游示范村镇创建,生态文化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
4月的芦山,阳光透过薄雾洒向大地,暖意渐起,猕猴桃长出了新叶。昔日震中芦山县,重建热度不减,奏响了灾区震后依然美丽的交响乐。
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华创科技公司即将建成生产
地方主体:积极创新探索重建新路子
灾后重建中,芦山县做出“1+1>2”的命题,积极创新探索重建新路子。
如何圆满完成任务,让芦山既能完成恢复重建,又能抓住重建机遇实现跨越发展。这是一场关于执政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验。
“赶考”路上,芦山县探索了“1+4+7”( 1:即重建委,4:即重建办、征收办、城房办、农房办,7:即飞仙、芦阳、龙门、产业集中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汉姜古城、华西总承包七个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整体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
一方面,结合实际,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着重创新了“五个总”(规划设计总负责、建筑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规划建设总督查、组织领导总指挥)重大项目推进机制,项目管理目标倒逼机制、高效无缝的援建协调机制、群众主体的自建自管机制、规范严格的监管机制和建立强有力的要素保障机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央负责统筹、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
同时,广大干部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普遍增强,克服自身也是受灾户的实际困难,“5+2”、“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引导40个新村聚居点建立自建委,并逐步向自管委转型,有效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同时,通过“走基层”引导群众互帮互助、感恩奋进,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社会关爱 我们感动 回报祖国 我们行动”、“自己的活路自己干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已经成为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写照。
重建奠定的新基础,必将鼓舞我们乘势而上,奋勇争先;
重建肩负的新使命,必将鼓舞我们勇于担责,锐意进取;
重建催生的新目标,必将鼓舞我们倍增斗志,推进跨越。
决战2014。决胜2015。崛起2016。2015年,芦山县全县上下继续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全力加快灾后重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敢于战天斗地者,方能为人先。且看三年重建任务完成后的芦山,城乡居民住进新房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交通路网不断完善连接四通八达;医院学校环境提升条件更加优越;产业重建发动引擎支撑县域经济驶向快车道;秀美芦山实现灾后重建发展新跨越。
象征着德阳芦山手足情深的德阳大桥已经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