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虾拉沱地震台:扎根雪域高原弘扬防震减灾精神
虾拉沱地震台建于1981年,为国家二类综合形变台,隶属于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该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乡,占地面积8120平方米,海拔3200米,距离炉霍县城15公里,距远本部雅安市大约500公里。台站现有职工10人,现有短水准、短基线、准直阵、测距网、GNSS区域站一个、半地下蠕变观测等多种手段。
虾拉沱地震台建台至今,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为鲜水河断裂带的形变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监测数据连续多年在全国地震监测预报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1995年以来,定点短水准、短基线监测资料连续17年获得四川省地震局监测质量评比第一名,并在1997-2011年的14年间,获全国地震监测预报质量单项评比前三名12次,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虾拉沱地震台建于1981年,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乡,为国家二类综合形变台,属国家一类艰苦台站。台站占地面积8120平方米,海拔3200米,距离炉霍县城15公里,距州府康定270公里,距单位本部所在地雅安大约500公里。该台现有短水准、短基线、准直阵、测距网、GNSS区域站一个、半地下蠕变观测等多种手段。
虾拉沱地震台建台至今,走过了32年的历程,32年来,在四川省地震局和测绘工程院的领导下,一批一批的地震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台站多年监测数据的连续率、优良率、数据精度均保持较高水平,连续多年在全国地震监测预报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1995年以来,台站资料连续17年获得四川省地震局监测质量评比第一名;1997-2011年的14年间,获全国地震监测预报质量单项评比前三名12次;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虾拉沱地震台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夏季温暖,冬春寒冷,空气干燥,风沙较大。年均温度6.4℃,最高温度31.0℃,最低温度-24.0℃。在台站工作,监测人员长期面对的是高原缺氧、物资匮乏的困难,经常因为吃不上蔬菜,嘴唇干裂出血。冬季大雪封山,前往县城购买生活物资是很困难。雨季又经常发生泥石流、塌方等阻断道路,给台站人员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台站跨断层水准测量要求每天上午往测、下午返测且不能间断。为了取得连续的观测资料,冬季,监测人员在零下20多度的高原地区,迎着雪风,用冻得麻木的双手扛着仪器、标尺,在雪地里开展工作。夏季,天气干燥,场地附近公路上飞驰的汽车卷起漫天的尘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监测人员都个个蓬头垢面,成了“泥人”,年轻的女职工,高原的烈日下,白皙的脸庞成了“高原红”。有的监测场地的水准点位处于低凹里,为保证点位的洁净,监测人员经常需要用手掏去其中的冰渍、泥石甚至粪便,手指也因此经常冻伤、划伤,但为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台站的地震监测工作要求365天都在岗,所以,台站的监测人员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哪怕是万家团聚的春节,当大多数家庭围坐在桌前,热热闹闹吃着团圆饭的时候,我们的台站监测人员,还在荒无人烟的水准监测场地一丝不苟的从事着野外监测工作。他们扛着仪器、标尺,走在空无人车的上下班路上,缺氧的喘息、思家的情绪,让很多刚到台站的年轻人会流下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泪水。但面对地震监测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一批批的监测人员都熬了过来。
台站工作与家庭尽责向来是矛盾的,为保证台站监测工作的连续,这些远离家乡的子女不能对父母尽孝,哪怕是在父母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不能对妻子和孩子尽责,没有机会和妻子一起经营家庭,教育子女。有的职工到台站工作时孩子还没有出生,当再次回家时孩子已会叫爸爸/妈妈了。有的夫妻双方在台站工作,只有把孩子留在雅安上学,当起了留守儿童。作为高原地震台站的监测人员,他们对待小家是有愧的,但我们的地震监测事业需要这样舍小家的人。
虾拉沱地震台地处藏区,在维稳工作紧张时期,有时会出现网络故障和通讯中断的情况,台站与院部失去了联系,但是台站职工依然坚持每天野外工作,从未因此而中断观测,保证了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并用实际行动支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各项维稳工作。
1998年夏,虾拉沱地震台监测场地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洪水,山洪席卷大量的乱石、树木直泻而下。乱石将该台的形变观测场地上方的公路涵洞和场地内的河道、小桥堵塞,迫使河流改道。山洪越过公路向场地端点房直冲而至,在不到半天功夫,急流已将观测场地冲出深达二至三米的壕沟。由于洪水迅猛异常,壕沟在迅速跨塌,严重威胁着场地端点房的安全。没有命令,台站的同志们都自觉地奔向了险区参加抗洪抢险。他们冒着暴雨,不畏急流,不顾伤痛,在洪水中奋战了八个多小时,终于疏通了水道,保住了端点房,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段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爱岗敬业的动人故事。
32年来,虾拉沱台站职工扎根雪域高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弘扬了“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的防震减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