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牟雅元
1975年11月,四川省地震办公室(四川省地震局前身)在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议上提出了"1976年上半年,在松潘、茂汶一带有发生6级或6级以上地震危险"的中期预测意见;1976年1月,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又进一步肯定了川、青、甘交界地区,特别是松潘、茂汶一带1976年可能发生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中期预测意见,并将这一区域列为全国第三个地震重点危险地区。此后,四川省内震情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发生大面积具有地震前兆指示意义的动、植物及地下水等宏观异常现象,地震活动性分析(如小震条带等)和部分前兆观测手段也开始出现短期异常。尤其是5月29日云南龙陵一带发生两次7.4级地震后,我省上述地震前兆异常现象更是逐步增强,并呈现几起几落。
震情日益紧张起来,为捕捉各种地震短临信息,国家地震局调集郑州物探队、天津地震测量队,武汉、福州、广州、南京地震大队,山东、陕西、河北、宁夏等省地震科技人员奔赴震情紧张地区,增设流动观测台站,加强地震监视工作,开展地震大会战。同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生物所也派员奔赴重点监视区开始工作。
1976年,我刚在盐源地震台参加工作不久。6月上旬,我与同期参加工作的分配在木里台的张晋川同志接到西昌地震中心站领导电话,让我们立即前往阿坝州理县上测震流动台。
理县地处阿坝高原的扎古脑河(岷江最大支流)流域,县城被扎古脑河一分为二,两岸地势峻峭,耸立入云的高山相对高度至少在千米以上,车行其间,真有点"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之感!县城所在地就在一个坡度约10-30度左右、地势相对平缓、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峡谷坡地上。当时县城只有一条总长不到一公里、地面凹凸不平的扁"C"字环形街道,有一家百货公司,一家旅馆,最高的建筑仅三层楼。据当地干部讲,全县城乡人口不到2万,县城里仅一千多人而已。
到达理县后,我们很快投入工作,在省地震办公室陈发祥老师的带领下,用最快的速度在县武装部后面的山地基岩上,选定位置,架设拾震器,安装了单分向烟记录和DD-1墨水记录两套测震仪。陈老师抓紧时间耐心细致地教我们进行仪器标定和地震震相识别。
那时所有日用品都要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4两油、1斤猪肉。买饭凭粮票,我们搞野外工作的同志用的是全国粮票、还要外加证明才能购买。当时整个理县所有县级机关只有一个食堂,由于县领导的关照,我们上野外流动台的同志得以在县级机关食堂搭伙。城里没有一个正规的农贸市场,平时没有人卖东西,十天一次的赶场,才能见到少量几个卖菜的农民,所以蔬菜供应十分紧张,食堂卖的常常是豆腐乳、豆豉等,有时略有一点蔬菜基本上也是无油的"辣锅菜",一周才能尝一次荤菜。
6月14日,四川省地震办公室发出《地震简报》(第二期),进一步提出了1-2个月内,在四川北部龙门山断裂中南段的茂汶、北川至康定、泸定一带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短期预测意见。
6月下旬,国家地震局在成都召开了"南北带中段近期地震趋势会商会"。会议对近期地震趋势进行了重点讨论。一致意见是:近一两个月内,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可能发生6级或大于6级的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半左右,地震仪一阵急促的报警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地震仪记录器正在记录着一个从未见过的巨大地震波形,而且多数波形已经限幅!开始我还以为是上级预测中的地震发生了,可奇怪的是脚下一点震感都没有。这时我顾不得陈老师正发着高烧,大叫:"陈老师,快起来,发生大震了!我实在是分不出P波、S波了!"那时20岁的我,参加工作才半年多,平时师傅只教过微式仪直达波近震震相的识别,其它的就知之甚少了。
陈老师看了一下测震记录图后说:"小牟,别急,是个强远震的面波,我参加工作这么多年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地震,先向省地震办公室值班室报一下到时(到时,行话,即地震到达时间)。此时,尚未定出震中。陈老师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分析后,告诉我?quot;地震至少应该在7.5级以上!"
上午11点左右,我们又一次通过打电话到省地震办公室震情值班室,了解到是北京、天津、唐山一带发生了7.5级强烈地震!此时,我对陈老师的敬佩油然而生!不愧我省地震队伍的元老派,积累了十多年的丰富经验,仅凭单分向测震仪的不完整远震记录,就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了这次地震的震级,真不容易啊!这是老一代地震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给我上的第一堂,极为生动的现场教育课啊!令我永远不会忘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地震现场大会战机会,向老师好好学习,认认真真探索一辈子的地震奥秘!
可惜我只给陈老师当了不到两个月的徒弟。
几天后,我接到命令立即动身前往汶川县映秀电厂参加河北地震大队水氡前兆观测工作。
告别了陈老师和晋川,我来到映秀湾地下电厂与河北地震大队的候建民老师、与我一起参加工作的分配在省地震办公室的徐源同志共同承担水氡FD-105K射气仪和全国第一台水氡自记仪观测。
映秀电厂由分设在岷江两岸两个从六十年代就开工建设的巨大钢筋混凝土山洞组成,总装机容量为26万千瓦的地下水电厂。主要提供灌县、成都、德阳一带的军供单位用电。我们工作的这一支山洞电站据说是当时全国最高水头(270米)的地下水电站,足有四层楼房高的电站主厂房内装有5座单机容量为4万千瓦的巨大发电机组,仅引洞就有大约500米长呢!
在映秀工作,虽然生活上比理县强多了,每天三餐都是由生活汽车从三公里外的电厂工作生活区送到洞内来。但洞内工作生活环境是相当差的。一是特别潮湿,我们生活、工作的地方是将就洞里的一个通风检修口楼梯间围起来的临时房间,就是房内时刻不停地烧着一个3000瓦的电炉,床上方悬挂一个1000瓦的红外线灯烤着,床褥两头还是潮湿的,必须时常移动红外线灯进行烘烤;二是洞内电机转动的噪声特别巨大,彼此说话都得提高音量;三是由于潮湿,整个水泥墙体用试电笔去测试,竟然还带着电!
我们三人每天24小时三班倒,用两套仪器测试洞内一股裂隙水中氡的含量,FD-105K仪每二小时取一次水,与自动记录仪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洞里除了我们外,还有在映秀湾参加地震大会战的天津测量队的8个同志,在该地进行地形变测量(唐山地震后不久被紧急召回),仅一地就有这么多人从事地震震前的短临跟踪大会战,可以想象当时的火热场面和规模。
进入8月,各种前兆观测手段和宏观异常更加明显,我们每天都不得不派一个人步行几公里,到映秀应力站或者电厂科技科,与参加大会战各兄弟单位、当地群测点共同进行的震情会商,并将会商情况随时上报成都地震大队。有时我们还委派代表回成都大队直接汇报情况或者参加会商。虽然多次路过著名的都江堰景区,但我们在阿坝州进行大震现场跟踪会战的几个月里,无论是我们本省的同志还是省外的同行,没有一个中途下车去参观游玩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8月16日及23日,预测中的松潘-平武间连续发生了两次7.2级强烈地震……
松潘-平武地震现场工作结束了,我和所有在汶川县境内参战的同志都被汶川县政府授予了先进工作者称号,我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说实话,荣誉是非常次要的,我很荣幸自己在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里,就经历了1976年强震的现场短临跟踪、监测预报工作,终身难忘!也给了我极其难得的锻炼!真是我此生工作历程中最深刻的"第一课"啊!也正是这"第一课",使我下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为探索地震预测科学奋斗一辈子,不管结果如何!
西昌地震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