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重点危险区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典型事迹——记四川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创新团队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四川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次高、造成损失重。特别是近年地震灾害频繁,对地震应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四川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成立了四川地震重点危险区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近年来,该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的殷殷嘱托,铭记地震人的初心使命,聚焦地震应急信息服务,提高地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应服中心创新团队由11名党员组成,技术职称涵盖助工、工程师以及高级工程师三个职称段,秉持“以老带新传帮带,以新促老共成长”原则,发挥党员团队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力量,开拓创新。通过总结历史地震应急响应处置工作经验,结合四川省重点危险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新形势下地震应急工作发展需要,开展四川省地震重点危险区历史震害数据库设计、特定场景下应急处置方案研究、地震现场烈度评定和灾害损失评估智能化处理技术研究、地震应急响应前后方协同联动保障技术研究和地震应急技术产品产出智慧服务研究等地震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优化现有应急响应处置技术软件和产出成果,丰富灾情获取、烈度调查评定手段,提升应急联动协同能力和应急技术产品智慧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地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在创新团队研究过程中,各成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特别是地震应急工作中,关键时刻站出来,危难时刻豁出去,涌现出大量感人的瞬间。
党旗所指,党员所向——创新团队“扛旗人”张翼
张翼,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所在队伍先后两次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也是创新团队的牵头负责人。在研发攻关中,她是大家公认的“点子库”,牵头提炼出了编码方法、资源池构建、用户画像分析和量化模型建设的四方面创新切入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她坚持“给想法不给答案,要可靠但不能形成依靠”的人才培养思路,让一大批年轻职工在项目锻炼中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取得一项成果,是大家心血思维的结晶;而带出一支队伍,才是张翼真正的用心所在。
“封控加地震,四川独一份”。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张翼扛起了应急信息服务的大旗,考虑到疫情静态管控的要求,她带领着这支年轻的队伍直接住在了办公室。在整个应急期间,全天24小时保证灾情关注、获取和分析。“人歇、系统不歇”,在前方汇集来的海量数据、省局应急指挥中心和省政府联合抗指等多个单位间,架起了一个绝对细致、绝对可靠、绝对忠诚的信息大脑,顺利完成了应急期间全流程的信息处理服务工作。
张翼常说,作为一名党员,团结带领队伍的要诀,就是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铸党性凝聚团队,强本领践行使命——创新团队“多面手”叶肇恒
叶肇恒是创新团队秘书兼子任务负责人。相较于队伍里的新同事,他是一名入党18年的“老党员”,团队成员的沟通协调、工作架构的组织管理和技术研究的统筹规划,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团结队伍、凝聚合力,以党建引领方向、用党建融合业务,是他一直坚持的工作方式。作为一名年轻的“前辈”,面对成员的工作问题,他会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组织专家咨询集中解惑,为研究工作扫清障碍。结合工作十三年来、超过三十次的地震现场应急经验,在成果应用上,他也有自己的创新见解,为团队发挥最大成果效益提供了更多思路。
泸定6.8级地震发生以后,多年的应急锤炼让他下意识反应到,这个震级,人命关天,决不能有“信息孤岛”。临危受命,叶肇恒挑起了现场通信组组长的担子,带着车辆、设备和团队连夜驰援。强烈的震害让灾区公网受阻,成千上万的信息堵车打架、灾情回传时断时续。叶肇恒把专业知识、团队成果、创新方法的家底全掏了出来,在极短时间内就给出了搭建信道的规划设计,利用卫星网络把无人机的实时画面传回了指挥部,为灾情研判和指挥决策提供了关键的第一手参考。在连续9天的现场应急中,他坚持白天应急、夜间检修,把自己当成机器、和通信车同轴同转,再没让灾情信息失联断联。
应急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叶肇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在主题教育中的学习感悟——有本领,肯奉献,敢担当。
深耕易耨,展现“地震人”的初心与使命——范开红
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第一时间赶赴震区,应急车辆一路奔驰,如同所有现场工作队同志急迫的心情一样,来自四川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的范开红同志也希望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迅速开展工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然而此次前往震区的路步履维艰,行进至磨西镇大桥附近,前方道路垮塌,完全无法前进。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现场的交通状况仍未见改善。工作队迅速调整工作方案,范开红和他的同事们系好安全绳、背上调查器材装备和物资包、戴上安全帽,通过简易梯翻越公路堡坎,翻山徒步向震中迸进。夜晚的磨西镇寒气逼人,身着单薄外衣的他仍不忘在边徒步边开展灾害调查。从震中开展地震灾害调查回来,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烈度图的绘制工作中,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对待工作,失于一物之细,疏于一事之微,常常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范开红说“认真既是一种作风,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价值观”。
攻坚克难,勇毅笃行的拼命三郎——肖本夫
泸定地震造成震区多处道路堵塞,车辆无法行进,现场工作队需要组织一支尖刀队伍徒步挺进震中开展灾情调查,作为已参加地震现场应急工作9次之多的“80后”“老兵”肖本夫主动请缨加入“尖刀小队”。为尽快摸清震中情况,15年党龄的肖本夫身先士卒起到一个党员模范的先锋带头作用,一马当先开赴磨西镇政府驻地开展震害调查,获取无人机遥感影像资料。
除此以外,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用他们在党员主体教育学习中的感悟,不断为防震减灾事业做出贡献。宴金旭同志牢记共产党员职责身份,震前狠抓业务学习和科研工作,震时能够冲锋在前、勇挑重担,远赴云南漾濞地震震中协助参与灾害调查,尽显党员和一名地震工作者的初心使命;王悦同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训词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攻坚克难、不舍昼夜,用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提供有效的通讯技术保障指导,为演习的圆满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因为有了团队每一位团员在防震减灾事业及相关技术研究领域的前赴后继,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以不断的增强,团队成果才能得到有效应用。目前,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四川省地震应急工作中:(1)编制了《四川历史破坏性地震数据库规范》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历史破坏地震数据的建设;(2)设计了《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应急响应服务产品清单》,细化了产品内容,极大提升我省尤其是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地震应急响应能力,为政府组织应急救援、抗震救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3)设计了基于云服务的烈度评定信息快速采集与处理平台,有效提升地震现场烈度评定工作效率;(4)设计地震现场移动办公辅助系统,实现前后方无缝连接、减少数据协同的时间和误差、实时修正和评估地震灾情、提高应急期地震现场工作效率。
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既需要自觉发扬人文精神的主体力量,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四川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创新团队在局党组领导下,聚焦主责主业,以打造“平震结合、响应迅速、高效有序、保障有力”的地震应急综合保障队伍为重点,极大提升四川省地震应急响应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力争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依然可能布满风险考验,四川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创新团队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和自觉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就一定能携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