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野外踏勘,攻坚克难——中国地震局成都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所地壳形变研究室团队典型事迹

发布时间: 2023-08-03 15:31:00 来源:人事教育处(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20224月,四川省地震局启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项目野外站点踏勘工作。四川200GNSS站点踏勘工作主要由中国地震局成都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所(简称:青高所)牵头完成,并兼顾200GNSS站点踏勘资料收集、整理、核查工作。GNSS站点主要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理塘断裂带展布,覆盖6个市州,36个区县,仅青高所野外踏勘小组行程便达1500公里,共收集200份纸质土地租赁意向书,整理2400余张图件,核查修改了200份点之记调查表。踏勘区域多数位于川西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山路崎岖,条件极为艰苦,且任务重时间紧,青高所地壳形变研究室5位同志参加了野外踏勘工作,他们分工明确,桴鼓相应,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每个站点的野外踏勘,充分发挥了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 

  川西地区山高路险,踏勘途中经常遇到洪水冲毁路基、山体塌方等情况,司机师傅靠常年行车经验,敏锐的观测力,选好路线快速通行,队员们虽然彼此信任、充满信心,但也时常紧张到手心出汗。遇到山路狭窄,路基难辨时,为了确保能安全通行,踏勘队员便下车充当司机的第二双眼睛,指挥着车辆向踏勘站点缓慢前行。当然,安全生产旗帜,高举心中,遇到无法通过的道路,踏勘小组会果断选择改道,为了满足点位踏勘要求,有时可能会绕行上百公里。 

  GNSS站点对观测环境要求极为严苛,在山区多位于空旷的山顶,或者环视较好的山脊平地。队员们在无法通车的情况下,靠着坚韧的意志,用双脚蹒跚前行,有时遇到没有路,便再加上双手攀爬,只为堪选出观测绝佳的点位。山区,地广人稀,在一个山头选好站址后,却找不到人家,无法签订观测点位的土地租赁意向书的状况常有,有时可能需要翻越到另一座山才能联系到土地所有人。山里有句土话叫“看到屋,走到哭”,看着近在咫尺的村庄,可能就需要下一座山,再蜿蜒几十里上到另一座山头才能到达。正值高原挖虫草的季节,队员好几次都跑上两三趟才成功与乡亲会面,顺利签下意向书。 

  在跋山涉水选定好点位后,时常已经过了饭点,只能在野外吃些干粮。高原天气多变,一日四季,上一秒还是烈日当空,下一秒便是倾盆大雨,来不及撤回座位的队员只能蜷缩在后备箱,也顾不上环境多糟糕,只因为又顺利完成一个点位的踏勘而吃得嘎嘎香。 

  野外踏勘紧锣密鼓的开展,青高所地壳形变研究室同志还需兼顾200GNSS点位踏勘资料的收集整理,督促各市州野外踏勘组的堪选进度,收取各组寄来的意向书以及踏勘图件等资料,并核查每一份点之记记录是否正确,每一个站点资料是否按要求编辑,是否有资料、信息缺失等,如有缺失、不规范及时进行沟通修改和补齐。 

  202261日芦山发生6.1级地震,此时队员们正在野外开展踏勘工作,在收到地震信息后,积极响应震后应急,立即分为两组,一组继续开展踏勘工作,一组辅助室内产品服务小组完成应急服务产品产出。在当天踏勘工作完成后,临时收到任务,紧急前往附近GNSS台站巡查,保障第一手震后资料的收集。2022611日凌晨发生了马尔康5.8级、6.0级地震群活动,踏勘小组完成野外堪选工作,刚回到家中,其中两位队员便又深夜出发,前往故障点进行GNSS台站抢修,保障震后GNSS数据记录及传输正常…… 

  青高所地壳形变研究室团队多年来一直默默保障着四川GNSS观测网络站点的正常运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作团队,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地为他们热爱的事业奉献着光和热,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震人的使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