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巾帼,砥砺前行——形变中心分析预报组
四川省地震局地壳形变观测中心分析预报组现由4名女职工组成,她们中有扎根防震减灾事业40年的“60后”,有刚参加工作的“95后”,有处于丰硕产出期的中坚力量,也有刚入门的新手分析员,多年来,分析预报组紧盯各类监测数据变化,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多次成功预测中强地震的发生,是一支思维活跃、善于创新、敢于探索的集体。
一、以人为本,素质强基,建设学习型先进集体
形变中心高度重视震情跟踪和分析预报工作,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专门设立了分析预报组。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学习模式,通过“学习强国”、“中国地震继续教育网”、“腾讯会议”等线上平台,结合“三会一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科研院所学术交流等线下平台,努力提升小组成员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团队综合素质持续提高。
图一:流动观测资料综合分析讨论
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震情胜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四川作为多震省份,分析预报组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日常分析预报、异常核实、蠕变系统运维、指标体系建设等。面对繁杂的工作,小组成员毫无怨言,总是第一时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及时应用于各类地震趋势会商,为震情跟踪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保障。
图二:蠕变台优化改造现场讨论
分析预报组结合理论与实践,根据区域特点,对多次强震进行了成功预测。2013年,缜密分析多手段观测资料后,准确预测了4.20芦山7.0级地震;2014年,较好预测鲁甸6.5级地震和康定6.3级地震;2022年,综合利用监视区内地球物理场观测资料,较好预测芦山6.1、马尔康6.0和泸定6.8级地震。
在异常核实工作中,分析预报组克服高海拔及野外实际困难,严格做到核实不过夜。自2012年以来,按中国局、省局要求,先后对辖区内28个场地进行了80余次异常现场核实,编写报告80份近50万字,其中13份异常核实报告获中国地震局单项评比前三名,有2篇异常核实报告获得了第一名。
图三:跨断层测距异常现场核实及讨论 图四:蠕变连续观测仪器运维
近年来,分析预报组获批并完成的省部级和厅局级各类科研项目共2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5篇,获得省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日常分析预报工作和《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获省局专业组评比前三名共28项,异常核实报告获全国资料评比前三名共13项。成员多次荣获四川省地震局先进个人,其中1人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三、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彰显巾帼担当本色
当好守夜人,职责在心中,分析预报组4位女同胞巾帼不让须眉。面对强震发生,她们闻令而动,逆风前行,在芦山6.1级地震和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冒着余震的落石和滑坡的危险第一时间达到震中位置,凭借刚强的意志,以柔弱的身躯穿梭在高原峡谷,获取了宝贵的震后监测数据,为分析强震发震机理,有针对性地做好震后防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责任和担当,撑起了“半边天”,绽放出别样的“她”风采。
图五:震后地震趋势分析讨论
风雨见初心,危难显担当。地震预报科学探索艰难、曲折,唯有坚持“防震减灾、造福人民”,树立实干笃行、奋楫争先的鲜明导向,保持感恩奋进、守正创新的良好状态,才能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将持续以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各项地震监测任务,做好地壳形变监测和数据分析研究工作,以高水平的资料产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