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不能忘怀的“汶川”——纪念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12周年

发布时间: 2020-05-12 08:53:00 来源:宣教中心

字号: [ ] [ ] [ ]

打印本页

logo

欢快的汶川小学生们

 

  12的时光倏忽即逝,12前的伤痛却永。2008年51214时28分,69227名鲜活的生命定格在这一刻,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市、区)不同程度受灾,仅四川受灾就包括攀枝花市以外的20个(州)、139(市、区)、3720乡镇,灾区面积约25.2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43万人,失踪17923人,受伤36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7717.7亿元,一数字触目惊心,灾区满目疮痍、处,山河改观、草木含悲。这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史记载以来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最为惨重的一次灾难,这就是2008年“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世人恸哭,举国同悲。

  四川是汶地震的主灾区,也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主战场。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地震灾难,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紧急部署,四川各级党委政府指挥、迅速行动,灾区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全国党政军民患难与共、倾力支持,全力以赴抗击,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追溯时光,重温岁月,回想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程,迄今让人唏嘘不、心潮澎湃

 

  能忘怀那一场壮山河的抗震救灾

  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实现“四个没有”: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堪称人抗灾救灾史上的一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时间就是生命。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抢险救援行动中,各路大军不畏艰险、顽强奋战,从废墟中抢救生还者83988人,紧急转移受灾群众1190万人,救治伤病员400万人次,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转送至全国20个省区市370余家医院;仅3个多月就解决了530万户、1200万人的过渡住所问题,以最快的速度让受灾群众恢复了家庭生活;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的基本恢复,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坚持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成功处理堰塞湖,妥善处置震损水库,有效避免了新的损失;及时组织农民抢收抢种,帮助工业企业恢复生产能力,推动商贸流通和旅游业恢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出地震灾难的影响。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打赢了抢险救援、群众安置、抢通保通、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范、恢复生产……一一场硬仗,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

  难得可贵的是,汶川地震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华民族积淀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汶特大地震灾难,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形成了无的磅礴力量,“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最强音,无数慷慨解囊、舍生忘死,时涌动爱心,处处展现奉献,汇聚成抗震救灾的无穷合,深刻地、生动地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能忘怀,那场波澜壮阔的后重建

  2018年512,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在成都召开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指出: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后,四川确定“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并“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豪气和魄力,作出了庄严承诺:“沧海桑田,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在参与援建的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倾情倾力支持帮助下,四川灾区人自强自,叫响:“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努力创造美好未来。全39个重灾县(市、区)实施重建项目29700个,总投资8613亿元,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用灾区群众的话讲:“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四川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四川经验”。

  看今日灾区城乡面貌实现了历史性改变365万户受损城乡住房修复加固,新建26万套城镇住房,全面完成150万户毁损农房重建,保障了541万户1200万城乡受灾居民“家家有房住”,打造出汶川水磨、绵竹大、什邡马祖庙等特色鲜明的示范村镇。民生事业实现了突破性进步,恢复重建各类教育机构3340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项目4379个,建成2032所医疗服务机构,帮助157.5万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灾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产业发展实现了再生性跨越,建成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等8个合作产业园以成德绵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深入开展。基础设施实现了根本性改变,完成11条高速公路、61条干线公路建设,里程数分别为1372公里和4752公里,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客专和广元至巴中、都江堰至映秀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水利、能源、通信、市政公用设施等功能全面增强。生态环境实现了实质性改善,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48.87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8.65万亩,受损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能力得到恢复,生态功能逐步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能忘怀,那场痛定思的综合防范

  2019,四川向社会明确宣布:到2020年全省实现秒级地震预警服务。这是四川防震减灾综合防范能力提升的又一大体现。四川深刻汲取汶川地震经验针对防震减灾的薄弱环节和工作短板,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实施了《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党的十,四川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重要论述和对四川系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贯彻“与地震风险共处”的念,启动《四川省活动断层普查》《四川地震警与烈度》等重大项目,加强源头防范,夯实基层基础,着全面提升省防震减灾综合防范能力

  四川建成了集测震、形变、重力、电磁、流体、卫星定位、流动观测、卫星遥感等观测项目于一体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全省大部分地区测震能力达2.0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密集城市达到1.5级,部分地区可达0.5级,对省内及周边3.0级以上地震提供1-2分钟自动速报、10分钟内正式速报。坚持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完成1444项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建成专用监测台网16个,实施12个地震小区划、15个活断层探测项目,完成成都市活动断层普查详勘工程。持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出版《四川省防震减灾知识学生读本》等科普读物19本,认定地震安全示范社区76个,建成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4个,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72所。实现地震风险管理“三常态”:评估常态化,每年开展地震风险评估并落实相应对策措施;演练常态化,连续6年举行跨地区、多部门、全要素的省级防震救灾综合演练,每年开展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上万次;检查常态化,每年开展地震应急准备检查,督促落实防范措施。承担、参与防震减灾科技课题10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16项,提升了全省防震减灾科技水平。此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省17912所中小学校的108262栋校舍进行排查鉴定,加固重建11517所中小学校的4337万平方米校舍;启动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工作,累计承保164.3万户;开展了“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269.6万户农村土坯房分类改造工作。应急预案覆盖率超过95%,建成物资储备库189个、储备点2151个,建立志愿者队伍117支,建成避难场所1200余个,加快防震减灾工作社会化进程。

  近年,四川先后成功应对处置了2013年“4·20”芦7.0级地震、2014年“11·22”康定6.3级地震、2017年“8·8”九寨沟7.0级地震、2019年“6·17”长6.0级地震等70余5级以上地震事件,这得益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经验总结,得益于后重建成果运用,得益于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也是对四川防震减灾工作最好检查检验。

  事不忘,后事之师。12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掉痛苦、忘掉悲伤,不忘掉的是与泪凝结经验。多难兴邦!“汶已深深烙印在们的脑海,其不是对于地震灾,也是一种力更生精神、一种众志成城力量、一奋发图强自豪的象征,我们应当永远铭刻于心,不能忘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