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标准《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解读
(一)任务来源
2021年5月,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下达《关于下达2021年度地方标准制修定项目立项计划(第三批)的通知》(川质监函〔2021〕347号),将《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列入标准制修定项目,项目编号:202103/T069。
(二)发布情况
2022年10月24日,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四川省地方标准公告〔2022年发字第5号〕,批准发布《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标准编号:DB51/T 2946-2022。实施时间:2022年12月1日。
(三)必要性和意义
国内外大量震例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地震的根源,也是地震灾害的元凶。震灾防御经验表明,探明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和构造属性,科学评价其地震危险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避让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各类经济开发区、新区、产业聚集区、特色小镇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等较大范围,由政府统一组织开展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评价结果适用于该区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防震减灾对策制定等工作。进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既是国家防灾减灾、保障地震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减轻地震灾害、避免大地震产生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避免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思路、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开展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标准的实施将会对规范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市场、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提高建设工程地震安全保障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服务于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的联合审批及四川省标准地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四)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由四川省地震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中国地震局成都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荣军、梁明剑、马超、刘玉法、易桂喜、史丙新、刘韶、亢川川、黎小刚、何强、何玉林、刘祥。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标准编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本标准的制定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地方标准制定工作规范》(DB14/T1665-2018)、《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的要求进行。“规范”在四川地震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地震系统相关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对技术规范进行了全面完整的编制。
2.适用性原则。
“规范”编写充分考虑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与建设工程联合审批制度及四川省标准地建设的接轨,既要保持技术上先进性、合理性,也必须兼顾适应新形势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需要,体现新的可操作性的需求。
3.规范性原则。
本次编写采用章、节、条、款四级的条文编排方式,各自用于不同表达:
章——划分工作环节,例如以1-13表示。
节——划分工作项目,例如以1.1-1.3表示。
条——罗列具体调查和分析内容,例如以1.1.1-1.1.3表示
款——罗列调查与分析要求和指标,例如以1)- 4)表示。
其中,款是具体要求,所以规定不能模糊,必须明确具体要求和效果,本次编写通过增加款的方式来细化调查、分析及实施的技术要求。
(二)主要内容
本标准除前言、附录及参考文献外,共计13部分,其中:
1.范围
规定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和使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出了本标准所引用的标准、技术规范和规程。主要包括:《GB 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 36072 活动断层探测》、《GB/T 50269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 55017 工程勘察通用规范》、《DZ/T 0170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JGJ 83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7项。
3.术语和定义
对本标准采用的主要术语进行了定义,包含:目标区和背景地震。
4.实施方案
本章规定了基础资料准备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5.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本章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区域工作范围和产出图件要素、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的主要工作内容。
6.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7.在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进而为后续目标区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目标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本章规定了近场区工作范围、产出图件要素与精度,明确了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的主要工作内容与要求。目标区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在区域、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区断层勘查及其活动性鉴定,并评价活动断层对目标区的影响。。本章规定了目标区勘查范围、产出图件要素和相关的工作内容。
8.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在搜集目标区附近已有工程地质条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和目标区建设工程的功能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物探测线和地震钻孔,开展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与分类工作。本章规定了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产出图件要素和主要工作内容、主要对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取样和测试等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9.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本章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地震动预测方程选取的技术要求,并论证方程的适用性。
10.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
本章明确了地震统计区与潜在震源区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参数确定、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1.目标区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本章规定了目标区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建立、输入地震动时程的确定、地震反应分析计算、控制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的主要工作内容,明确了编制目标区地震动参数分区图的要点,以及目标区场地地震动时程和设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的要求。
12.目标区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本章规定了断层错动、砂土液化、软土震陷、滑坡和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与要求。
13.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系统建设
本章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和服务功能。
(一)主要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有技术报告和技术服务系统两个技术指标,分述如下:
1.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报告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报告应给出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目标区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目标区地震动参数确定、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技术服务系统建设等内容。
(1)应依据规划建设工程类型与地震构造、地震活动背景的关系编制适用于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方案应能反映出项目的主要特点,专题设置应详细合理。
(2)应依据目标区地震构造、地震活动背景资料,按照《GB 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条文规定,给出区域和近场破坏性地震目录及分布图、区域和近场现今地震目录及分布图、区域和近场地震构造图,区域和近场地震活动性及地震构造评价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必需环节,其成果图件均需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
(3)收集研究范围内的地形、地貌、遥感影像、形变、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开展断层活动性调查与探测,查明研究范围内是否存在断层;对隐伏断层应优先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探测,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对裸露区发育的断层,应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槽探等方法进行勘查。上述方法在近年来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活动断层探测的有效方法,并应满足《GB/T 36072 活动断层探测》的相关条文规定。
(4)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是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基础,由于目标区占地面积大,勘察和测试工作量巨大,因此需要给出详细的钻孔勘察、取样、测试技术要求,钻孔勘察、取样、测试技术要求应满足《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规范相关条文规定。应根据目标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等地质条件,进行地质单元分区,给出目标区地震钻孔分布图、地震钻孔柱状图、地震钻孔剖面图、地貌单元图、地质单元分区图、地下水位分布图、剪切波速度结构图、建筑场地类别分布图等成果图件,其成果图件均需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
(5)根据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分层土体厚度、密度、波速及土动力学参数等土层模型参数。以钻孔确定的基岩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建立目标区各控制孔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按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时程幅值的50%确定目标区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点基底输入地震动时程,开展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给出目标区多概率水准作用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参数。
(6)根据目标区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地下水等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结果,按照《GB/T 36072 活动断层探测》、《JGJ 83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规范相关条文规定,给出目标区多概率水准作用下的断层错动、砂土液化、软土震陷、滑坡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结果。
2、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系统
应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总报告、勘察测试及重要专题分报告等全部成果数据资料进行分类入库,成果数据库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系统运行的基础。
技术服务系统是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目标区基础信息查询、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展示、查询与输出、导入与更新、扩展及帮助等基本功能。
(二)验证方法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报告和技术服务系统均需通过技术审查后提交建设方使用,并根据建设方后续在目标区内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防震减灾对策制定等环节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验证和反馈。
(三)预期效果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思路、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活动性评价、地震构造评价、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数据库及技术服务系统建设等重要技术环节工作,可以应用于四川省内的一般建设工程的选址与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防震减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标准将会对规范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价工作、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提高建设工程地震安全保障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四、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是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推荐性技术标准。标准符合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等的相关规定和精神,有效衔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317741-200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等国家标准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中震防函[2019]21号)工作指南,并作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19〕3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区域评估和并联审批的有效举措,是指导和规范省内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对规范全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市场、服务于工程建设项目的联合审批及本省标准地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标准的制定将是国家防灾减灾、保障地震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减轻地震灾害、避免大地震产生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避免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相协调一致。
本标准引用了:《GB 17741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 36072 活动断层探测》、《GB/T 50269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 55017 工程勘察通用规范》、《DZ/T 0170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和《JGJ 83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相关术语和内容。
相关链接:《四川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